土人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14页(1892字)
【概况】:
异名 土高丽参、土洋参、瓦参、土花旗参(《滇南本草》),假人参(《中国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马齿苋科土人参属植物土人参的根。土人参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1种。
原植物 土人参 Talinum paniculatum(Jacq.)Gaertn.,又名卢兰(《中药大辞典》)
历史 土人参之名见于《滇南本草》,称:“土人参,味甘,寒。补虚损劳疾。
妇人服之补血。”所指即本种。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茎、叶均带肉质,全体无毛。主根粗壮、长圆锥形,有分枝。
表面棕褐色,内为白色。
叶互生,扁平,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9cm,宽2.5~5cm,全缘,顶端微凹。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多呈二歧分枝,花直径约6mm;萼片2,卵形;花瓣5,倒卵形或椭圆形,淡紫红色;子房球形、柱头3深裂。蒴果近球形,初时鲜红色,熟时灰褐色,直径约3mm,3瓣裂。
种子多数,细小,黑色、被小突起。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18页.图1235)
生境与分布 河南以南各地均有栽培,或逸为野生。原产热带美洲。
。【生药】:栽培 宜在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中生长。
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按行距33cm开沟条播,深3~4cm,每亩用种量100g左右。因种子细小,播时需拌有草木灰或细土后播下。出苗后注意松土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2~3次。
苗高7~10cm时,按株距6cm间苗,雨季需及时排水。
采集 8~9月采挖,洗净,除去细根,刮去表皮,蒸熟晒干。
鉴别 根呈圆锥形,直径1~3cm,长短不等,有的微弯曲,表面棕褐色,下部旁生侧根,并有少数须状根残留,根端有残茎而无芦头及芦碗(区别于人参)。
质坚实,断面乳白色。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蛀。
。【药性】:
性味 甘,平。
①《滇南本草》:“甘,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
功效 补中益气,润肺生津。
主治 气虚乏力,体虚自汗,脾虚泄泻,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①《滇南本草》:“补虚损痨疾,妇人服之补血。” ②《南宁市药物志》:“润肺止咳。治燥热咳嗽及病后虚弱。” ③《四川中药志》:“补气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带血。” ④《常用中草药手册》:“补中益气,润肺生津,凉血消肿。治病后体虚,劳伤咳嗽,遗尿,月经不调,疖肿。” 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滋补强壮。治头晕,耳鸣,目眩,妇女带下,肺结核咳嗽,潮热盗汗。
” ⑥《中药大辞典》:“健脾润肺,止咳,调经。治脾虚劳倦,泄泻,肺痨咳痰带血,眩晕潮热,盗汗自汗,月经不调,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金樱根,治多尿。
②配大枣,治脾虚便泻。
单方应用 ①《中草药学》:“治肺病咳嗽潮热,盗汗:土人参根9~15g,冰糖60g,煎服;或研粉,炼蜜为丸服。” ②《中草药学》:“治小儿脾虚腹泻:土人参根150g,粳米60g。炒黄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g,早晚各1次。
③《福建中草药》:“治脾虚泄泻:土人参15~30g,大枣15g。水煎服。
” ④《福建民间草药》:“治多尿症:“土高丽参60~90g,金樱根60g。共煎服,日2~3次。
”
食疗 ①《四川中药志》:“治虚劳咳嗽:土洋参、隔山撬、通花根、冰糖,共炖鸡服。” ②《闽东本草》:“治盗汗、自汗:土高丽参60g,猪肚1个,共炖服。” ③《福建中草药》:“治劳倦乏力:土人参15~30g,加墨鱼干1只,酒水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