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枇杷
书籍:中药辞海第一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489页(825字)
【概况】:
异名 野枇杷(《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基源 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山枇杷的果实。冬青属全世界有400余种,中国约150种。
原植物 山枇杷Ilex franchetiana Loes.
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黑褐色,当年生枝黑色,有纵棱,无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6~15mm;叶片薄革质,倒卵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7~13cm,宽2~4cm,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
花白色,芳香,4数,雌雄异株,花簇生干叶腋,雄花1~3朵成小聚伞花序;雌花单一,花萼杯状,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钝尖或圆形,长约1mm,有稀疏粗毛,花瓣卵状椭圆形,长约2mm,不孕雄蕊较花冠为短,雌蕊与花冠等长,子房卵形,柱头盘状,4裂。浆果状核果球形,成熟时红色,直径6~7mm;果梗长5~9mm,无毛;分核4,背部具掌状纵纹,及槽。花期4~5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52页.图303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疏林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湖北、湖南、广西。
。【生药】:
采集 夏、秋间采收。
【药性】:
性味 甘、涩,凉。
功效 解热清肺,祛风除湿,通乳。
主治 瘰疬,痒疹,风湿麻木,乳汁不下。①《分类草药性》:“治瘰疬痒子,风湿麻木。”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解热,下乳。”
用法用量 内服:炖肉,7~1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