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牛角角思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048页(2074字)

【概况】:

异名 (《别录》),牛角胎(《纲目》),牛角笋(《医林纂要》)。

基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

原动物 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水牛Bubalus bubalis L1nnaeus

历史 牛角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纲目》载:“此即角尖中坚骨也。牛角,筋之粹,骨之余,而又角之精也,乃厥阴,少阴血分之药。”《本草经疏》载:“牛角,乃角中嫩骨也。

余项参见“牛肉”条。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杀牛时从牛角中取得后,用清水浸泡数日,刮去残肉,再洗净晒干,锯成2~3cm小段,劈开,日晒夜露,到无臭气为度。

药材主产江苏,其它各地亦产。

鉴别 本品呈圆锥形,微弯,中空,基部较粗,上部渐尖,长约15cm,底部直径约5cm;外表粗糙,灰白色或灰黄色,满布骨质细孔,并有少数浅纵沟。

质坚硬,横切面中空,外壁厚约6mm,灰白色,较细致,内层有粗大髓样组织。气微腥,味淡。以干净、无头爿骨、形状短粗者为佳。

加工炮制 ①醋炙牛角 将原药材水漂3~5天,刮去腐肉,洗刷干净,日晒夜露至无腥气,劈成小块,用砂拌炒至黄色,乘热喷洒醋,敲成碎块。

每牛角10kg,用醋20kg。 ②炒牛角 先将砂子入锅内炒热,再入生牛角拌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即可。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含碳酸钙、磷酸钙等。

参考文献 江苏药材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478

【药性】:

性味 苦,温。

①《别录》:“苦。” ②《药性论》:“黄牛角,苦、甘。” ③《蜀本草》:“沙牛角,苦,温。”

归经 肝、肾经。

①《纲目》:“厥阴、少阴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血分,兼入手阳明经。” ③《中草药学》:“入心、肝二经。”

功效 止血,止痢,止带,化瘀。

主治 便血,衄血,妇女崩漏,带下,赤白痢,水泻。

①《本经》:“下闭血,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 ②《药性论》:“黄牛角灰,能止妇人血崩不止,赤白带下,止冷痢、泻血。” ③《本草拾遗》:“烧为黑灰,末服,主赤白痢。” ④《日华子本草》:“烧焦,治肠风泻血,水泻。” ⑤《本草蒙筌》:“除吐衄。” ⑥《纲目》:“治水肿。” ⑦《医林纂要》:“长筋力。”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血崩,便血,血痢,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散剂。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象牙屑、人指甲,治咽炎,扁桃体炎。

②配莲心,治口干舌苦,心神不宁。 ③配蹄甲,治妇女崩漏或白带过多。

④配鹿角霜、阿胶,治先兆流产,月经过多,白带过多。

方选和验方 牛角散(《圣惠方》)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牛角60g(烧灰),白矾60g(烧汁尽),橡实30g,木贼30g,芎青30g。

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6g。

单方应用 ①《近效方》:“治卒下血:黄牛角1具(烧赤色,出火即青碧)。为细散,食前浓煮豉汁,和4g,重者日3。” ②《塞上方》:“治奶痔:牛角烧作灰末,空心酒服6g。” ③《肘后方》:“治痢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牛角烧灰,捣筛,白饮服6g,日3。

” ④《肘后方》:“治蜂虿螫疮:牛角烧灰,醋和敷之。” ⑤《动物脏器食疗验方》:“治月经过多,白带过多,久泻,久痢:将牛角置火上煅烧,至烟尽为度,研末,干燥处贮存。

日2~3次,每次6g,温米汤水送服。1周1疗程。” ⑥《动物脏器食疗验方》:“治妇女崩漏或白带过多:马蹄甲10个,牛角1具。将马蹄甲洗净和牛角置火上烧存性,研末备用。

日2~3次,每次8g,糯米汁送服。半个月为1疗程。”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牛角,筋之粹,骨之余,而又角之精也。

……烧之则性涩,故止血痢、崩中诸病。”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牛角,乃角中嫩骨也。苦能泄,温能通行,故主妇人带下及闭血、瘀血疼痛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