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蓝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092页(1194字)
【概况】:
基源 为豆科木蓝属植物毛木蓝的枝、叶。
原植物 毛木蓝Iudigofera hirsuta l,又名刚毛木蓝(《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毛木蓝(《福建植物志》)。
形态 亚灌木,直立或平卧,高30~100cm,植株密被红色或锈色开展的长硬毛。
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11,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5~4cm,宽1~2cm,先端圆,具细刺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白色贴伏柔毛,下面较密;托叶线形,长0.8~1.2cm,被长柔毛;小托叶锥形,总状花序长于叶,苞片长约0.4cm,线形,后脱落;花极多,达数十朵,密集,密被棕色长毛;花萼杯状,长约0.2cm,萼齿线状披针形,长约0.5cm;花冠红色,旗瓣背部被毛,翼瓣和龙骨瓣被缘毛;二体雄蕊(9+1);子房被毛。
荚果扁长条形,长1.5~2cm,直径约0.25cm;先端渐尖;果瓣内及横隔满布黑色腺点。
种子6~8,黄褐色,长约0.15cm,宽约0.1cm,具凹点。花果期8~12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图20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旷野荒地。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
非洲、亚洲热带地区及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化学】:叶中含4′,5,7-三羟基黄酮醇-3,5-β-D-二半乳糖甙;山柰酚-3,5-β-D-二半乳糖甙(Kaempqerol-3,5-β-D-digalactoside)和谷甾醇-D-葡糖甙[1]。
附 种子中含氨基酸、糖、脂类、白蛋白类和球蛋白类[2~4]。其中白蛋白类含丙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磺基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缬氨酸。球蛋白类除含上述氨基酸外,尚含蛋氨酸。常量和微量元素有,K,Ca,Mg,P,Fe,Zn,Mn,和Cu[5]。
参考文献 [1]Indian J Chem Sect B 1984;23B(1)∶91 [2]J Indian Chem Soc 1981;58(10)∶996 [3]J Indian Chem Soc 1981;58(Ⅰ)∶98 [4]J Indian Chem Soc 1979;56(7)∶722 [5]CA 1982;96∶18860x
。【药性】:功效 疏风止痒,清热解毒。
主治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枝、叶:用于皮肤瘙痒,疮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