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半边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826页(1909字)

【概况】:

异名 半边风药(《贵州民间药物》),凤凰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半边旗的全草。

原植物 半边旗Pteris semipiinnata L.

形态 植株高35~80cm。根状茎横走,顶端及叶柄基部具黑褐色钻形鳞片。叶簇生,草质,近圆形;叶柄栗褐色,长15~55cm,光滑;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6~15cm,二回半边深羽裂;顶生裂片阔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顶端尾状,呈蓖齿状深裂几达叶轴;裂片6~12对,对生,开展,镰刀状阔披针形,长2.5~4cm,宽6~10mm,向上渐短,顶端短渐尖;侧生羽片4~7对,对生或近对生,开展,下部有短柄,向上无柄,半三角形而略呈镰刀状,长5~10cm,基部宽4~7cm,顶端长尾状,基部偏斜,两侧极不对称,上侧仅具1条阔翅,不分裂或很少在基部有1片或少数短裂片,下侧呈篦齿状深裂几达羽轴,裂片常为3~6,镰刀状披针形,基部1片最大;不育裂片的叶缘有尖锯齿;能育叶片仅顶端有1尖刺或2~3尖锯齿。

羽轴上面具纵沟,两侧有啮蚀状浅灰色狭翅;侧脉明显,2叉或二回分叉,斜上。孢子囊群线形,沿羽片顶部以下分布;囊群盖由反卷的膜质叶缘形成。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52页.图30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50m以下的疏林下、溪边或岩石旁的酸性土壤上。分布于江西南部、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南部、四川、云南南部。

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化学】:

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1]

地上部分含3-羟基-6-羟甲基-2,5,7-三甲基茚满酮-1(3-Hydroxy-6-hydroxy methyl-2,5,7-trimethyl-indan-l-one)[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5。 [2]新华本草纳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59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①《陆川本草》:“辛,凉。”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凉。”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生肌,化湿。

主治 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跌打肿痛,疮疡疖肿,毒咬伤,外伤出血,湿疹。 ①《岭南采药录》:“凡毒蛇咬伤,可将叶捣烂和片糖敷;治疮疖,煎水洗。” ②《南宁市药物志》:“止血,生肌,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痢疾,发背,蛇伤。” ③《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根茎,煎服,治目赤肿痛。” ④《中药大辞典》:“止血,生肌,解毒,消肿。治吐血,外伤出血,发背,疔疮,跌打损伤,目赤肿痛。

”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消肿止血。外用治湿疹,毒蛇咬伤。

” ⑥《中国药用孢子植物》:“疏解风寒,化湿消肿,清热解毒。根茎,煎服,治乳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60g。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止血埋口:生半边旗,捣烂敷或干粉撒刀斧伤处。” ②《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马口疔:半边旗嫩叶2份,黄糖1份。捣烂,敷。” ③《贵州民间药物》:“治中风:半边风药、石菖蒲、马蹄、决明各9g,煎水服。” ④《四川中药志》:“治肝热目赤、头晕:半边旗30g,昏头30g,筋骨草(地胆)15g。水煎服。” ⑤《四川中药志》:“治湿热泻痢:半边旗30g,水煎服。” ⑥《四川中药志》:“治疮疡肿毒:半边旗适量,捣烂外敷。” ⑦《香港中草药》:“治肠炎、菌痢:半边旗30g,凤尾草45g,锡叶藤18g,三加皮12g,金花草15g。水煎分2次服。” ⑧《香港中草药》:“治毒蛇咬伤:半边旗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⑨《香港中草药》:“治外伤出血:鲜半边旗捣烂,外敷伤口。”

上一篇:半边消膏药 下一篇:半纤维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