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梢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956页(1587字)
【概况】:
异名 羊不奶棵、小丝瓜、浮瓢棵(《河南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地梢瓜的全株及果实。
原植物 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Freyn)K.Schum.(Vincetoxicum sibiricum Decne.;V.thesioides Freyn),又名地梢花(《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形态 直立半灌木;地下茎单轴横生;茎自基部多分枝。
叶对生或近对生,线形,长3~5cm,宽2~5mm,叶背中脉隆起。
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绿白色;副花冠杯状,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渐尖,高过药隔的膜片。蓇葖纺锤形,先端渐尖,中部膨大,长5~6cm,直径约2cm.种子扁平,暗褐色,长约8mm;种毛白色绢质,长约2cm。
花期5~8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484页.图492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2000m的山坡、沙丘或干旱山谷、荒地、田边等处。
分布于华北、东北及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河南。
。【生药】:采集 夏、秋季采全草及果实,洗净,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根含多种糖甙,甙元为细叶白前甙元(Sibirigenin)和喷奴皂甙元(Penupogenin)[1]。全草含地梢瓜甙(Thesioideoside)(1)和1,3-二棕榈酸-2-山梨酸甘油三酯(1,3-Dipalmitin-2-sorbate)[2]、β-谷甾醇、胡萝卜甙(Daucostero1)、阿魏酸、琥珀酸、1,3-O-二甲基-内消旋-肌醇(1.3-O-Dimethyl-myo-inositol)、柽柳素(Tamarixetin)、柽柳素-3-O-半乳糖甙、槲皮素、蔗糖等。
(1)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24. [2]华东地区第十次天然药物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26
【药理】:
地梢瓜提取物体内、体外都有一定抗病毒作用。
参考文献 CA 1969;71∶1067e
【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补肺气,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通乳。
主治 气血亏虚,神经衰弱,咽喉痛,体虚乳汁不下。
《全国中草药汇编》:“益气,通乳。主治体虚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草适量折断取汁外搽。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河南中草药手册》:“治气血亏虚:地梢瓜全草30g,土黄芪60g。水煎服。” ②《山西中草药》:“治咽喉肿痛:地梢瓜30g,桔梗9g。水煎服。
”
食疗 《河南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全草500g。水煎取汁,用药汁打鸡蛋2个,当茶饮,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