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锦蛇
书籍:中药辞海第一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017页(652字)
【概况】:
异名 百花蛇、白花蛇、菊花蛇、花蛇(广东、广西)。
基源 为游蛇科动物百花锦蛇的全体。
原动物 百花锦蛇 Elaphe moellendorffi(Boettger)
形态 体细长,全长可达1.4~2m。头狭长。眼前鳞1片,眼后鳞2片,颊鳞单一,上唇鳞9片,下唇鳞10~12片,背鳞24(26)~27~18(20)行,尾下鳞86~99片。
肛鳞2片,腹鳞268~277片。体鳞有棱,最外2~3行光滑。
体草绿色,背面颜色较深,两侧稍淡,体有3行略呈6角形斑块。每个斑块边缘深蓝色,中央呈褐绿色,体上还散布着不规则的深蓝色的小斑块,有的鳞缘黄白色或白色,头背部和颈前部赭红色,尾下鳞赭红色。
生境与分布 栖息在山区石洞或草丛中,昼夜活动,以鼠类、晰蜴,鸟,蛙等为食。
无毒。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中国药用动物志》:“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湿痹不仁,骨节疼痛,麻风疥癣,小儿惊风,破伤风,咳嗽,风湿病等:蛇肉烘干研末,每服20~30g,其胆有除痰止咳功能,内服适量。”②《中国药用动物志》:“治烫伤,冻伤,皮肤皲裂:百花锦蛇之油外搽,亦可用其蛇蜕研末外搽,可治疥癣,恶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