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阳桃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328页(2119字)

【概况】:

异名 五敛子(《纲目》),山敛(《纲目拾遗》),桃、洋桃(广东、广西),五棱果、木踏子(广西),酸桃(福建)。

基源 为酢浆草科阳桃属植物阳桃的果实。阳桃属全世界2种,中国仅阳桃1种。

原植物 阳桃Averrhoa carambola L.

历史 阳桃始载于《纲目》,称五敛子。载:“五敛子生岭南及闽中,闽人呼为阳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黄润绿,形甚诡异,状如田家碌碡,上有五棱如刻,起之作剑脊形。皮肉脆软,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五月熟,一树可得数石,十月再熟”。

据上所述为今之阳桃无疑。

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2m。

幼枝被柔毛,有小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0~15cm,叶柄及花梗被柔毛;小叶5~11,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长3~6.5cm,宽2~3.5cm,下面被疏柔毛。圆锥状花序,花小,近钟形,花瓣5,白色或淡紫色,倒卵形;雄蕊10,其中5枚较短且无花药;子房5室,每室有胚珠多个。浆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8cm,淡黄绿色,表面光滑,具5翅状棱角;食之味酸。

花期3~5月,果期5~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17页.图2763)

生境与分布 多栽培于园林或村旁,为南方主要水果之一。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来西亚也有分布。

。【化学】:

含C21-31长链烃、C22-29单烯、β-谷甾醇、菜油甾醇、异岩藻甾醇、软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2]、草酸、柠檬酸、苹果酸、蔗糖、果糖、葡萄糖和类胡萝卜素类成分[1,4]尚含生育酚(α-Tocopherol)及41种挥发性成分[5],还含维生素C[7]

果实中粗蛋白质含量(g/100g果实):038(N×6.25)或0.35(N×0.25),总氨基酸含量(mg/100g果实)362,总必需氨基酸含量(mg/100g果实)149[6]

种子中含油74%,含有软脂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含量分别是21.34%、45.83%、22.33%,8.15%[8]

附 树皮中含β-谷甾醇、羽扇醇、萜类和1,5-二羟基-6,7-二甲氧基-2-甲基蒽醌-3-O-β-D-葡萄糖甙[9]

参考文献 [1]Phytochemistry 1983;26(6)∶1479 [2]CA 1980;93∶66141y [3]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72 [4]J Agric Food Chem 1983;31(1)∶166 [5]J Agric FoodChem 1985;33(2)∶199 [6]J Agric Food Chem 1980;28(6)∶1217 [7]CA 1980;93∶237178x [8]CA 1978;88∶138221w [9]CA 1982;96∶31631t

【药性】:

性味 甘、酸,寒。

①《纲目》:“酸、甘、涩,平。” ②《陆川本草》:“甘、酸,寒。” ③《广西中药志》:“甘、酸,凉。”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酸、甘,平。”

功效 清热,生津,利水,解毒。

主治 风热咳嗽,烦渴,口糜,牙痛,石淋。

①《纲目》:“主治风热,生津止渴。” ②《岭南杂记》:“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岚瘴。” ③《纲目拾遗》:“脯之或白蜜渍之,不服水土与疟者皆可治。” ④《岭南采药录》:“止渴解烦,除热,利小便,除小儿口烂,治咬伤症。” ⑤《陆川本草》:“疏滞,解毒,凉血。治口烂,牙痛。

” ⑥《广西中药志》:“解酒毒,消积滞。”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生津止咳,治风热咳嗽,咽喉痛,疟母。”

用法用量 内服:15~30g。

生食,煎汤或捣汁。

使用注意 《药性考》多食冷脾胃,动泄澼。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福建民间草药》:“治疟母痞块:阳桃5~8枚,捣烂绞汁,每服200ml,日服2次。” ②《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治产后浮肿:阳桃250g,锣头1个(约250g)。每日1剂,水煎服。

”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骨节风痹,小便热涩,热毒,痔肿,出血:鲜阳桃切碎捣烂,以凉开水冲服。1日2~3次,每次2~3个。

”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咽喉痛:生食阳桃,1日2~3次,1次1~2个。”

上一篇:阳起石 下一篇:阳桃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