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12页(413字)

白族民间曲艺。

自清末盛行于今云南大理、洱源、剑川、云、宾川等地。渊源于白族民间歌曲,并吸收汉族民间小调,尤其是花灯曲调形成。历史悠久,一说始于唐代,一说始于明代。

除少数专业艺人外,多由农民业余聚会演唱。

通常1人演唱,手持纸扇或手绢,用惊堂木击桌,另一个人以三弦伴奏。分南腔、北腔、海东腔等流派,各有高中低3腔和基本唱腔9个。南腔还有8个辅助唱腔,较委婉柔和;北腔13个,较刚毅粗犷。有严谨的韵律,唱调格式多为七七七五式,即一段有7字句3行、5字句1行。

唱词多为白语夹汉语。传统曲目达百余种,有36大本、72小本之说。

大多移植于汉族地方戏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等,亦有取自古代白族地区佛教题材和本族历史、生活及故事传说等,如《朝珠花》、《血汗衫》等。解放后创作了60多个新剧目,并与白族民间戏曲吹吹腔融合,形成唱、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白剧,大本曲为其主要唱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