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273页(826字)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汉文旧译为“攸乐”,人口18021余(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还有1000余人聚居在景洪县勐旺区的补远寨,其余散居于勐腊县的勐仑区、象明区等处。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文字,靠刻木、刻竹记事。

农作物以旱谷、棉花、水稻、玉米为主。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解放前,其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轮歇丢荒”阶段,需辅以采集和狩猎。

狩猎是男子的经常性副业。

采集则多由妇女进行。手工业于农闲时进行。妇女纺棉绩麻,以纺轮捻线,使腰机织布。

男子编织各种精巧竹器,打制铁质农具和银饰品。本世纪50年代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保留有血缘婚、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习俗遗迹。由不同氏族共居形成的地缘村落,农村公社是其重要的社会形态,每个村庄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

村社的地界均有其传统界碑,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

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制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共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占优势的仍是土地公有制。社会政治组织是建立在父系家长制基础上的村寨长老制。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寨父“卓巴”和一个寨母“卓生”,卓巴为首席长老,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基诺族男子上穿无领对襟白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条纹,下着宽大的白棉布裤。女子头戴白砍刀布三角形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七色纹饰的短褂,胸前着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或黑红相间的开合短裙。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妇女严守贞操,少有离异。人亡后,挖独木为棺,土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

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建国后在物质文化生活和教育事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