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339页(651字)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地处中、缅、泰、越、老挝五国交界山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山区。在缅甸东部、泰国和越南北部、老挝西北部山区也有分布。在中国,主要集中于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思茅、临沧两个专区。

此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也有少量分布。人口约40余万(1990年)。

8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澜沧西岸,北起临沧、耿,南至澜沧、孟连等地,恰处于佤、傣、哈尼、彝、汉等民族分布区域的中间地带。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聚居有20余万人,约占本民族人口总数的40%以上。

其自称“拉祜西”、“拉祜纳”、“拉祜普”,解放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拉祜族”。

汉文历史文献曾写作“卢鹿”、“鲁喔”、“喇呜”等。素有“猎异族”之美誉。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其基本词汇与彝语多属同源,语音结构与语法特点也颇近似。我国云南的拉祜语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种方言。拉祜纳方言是我国拉祜语中数目最多、影响最大的方言群,操这一方言的拉祜族占全族人口的80%以上。

拉祜族民居多为竹木结构的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恋爱自由,极少包办婚姻。

拉祜传统葬法为火葬。一些地区亦有土葬,垒石为坟。解放前,拉祜族崇拜多神。

大乘佛教亦有流传。拉祜族内部生产水平低下,一方面封建地主经济在发展,另一方面还保留着一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刀耕火种,耕作粗放。解放后拉祜族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教卫生事业得到发展,交通闭塞状况有很大改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