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461页(576字)

哈尼族傣族生产互助方式之一。

红河南岸哈尼族居住的山区与傣族居住的坝区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悬殊,生产季节互异。哈尼族一年种一季水稻和旱地作物,傣族一年种两季水稻。为解决耕的不足和放牧以及使用上的方便,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就保持着一种用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

这种关系一般以山区的一家哈尼族为一方,河坝的一家傣族为另一方,通过互相商量,自愿将双方的牛搭配使用,或一方多出的牛出卖一半给另一方,或两家凑钱共同买牛,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所有,若有宰杀或出售,双方分成。这种关系一经确定,除特殊情况,一般不再变动。

开春,坝子河谷地区的傣族进入种早稻的农忙季节,耕牛由傣家喂养使用;夏秋季节,半山哈尼族种植稻谷和旱地作物,耕牛便由哈尼族一方喂养和使用。到了冬季,半山气候寒冷,耕牛又赶到河坝避寒过冬,由傣家喂养。

这样既保护了牲畜,又有利于农事生产。这是当地哈尼族与傣族群众之间交流生产经验和长期团结互助的一种好形式。②云南省鹤庆县白族的劳动互助习俗。因当地犁田都是“二牛抬扛”,都是一家只养一头耕牛,必须自找“对家”,俗称“牛亲家”。

因水牛好斗,不易驾驭,一般都是公母配对。土地较多的养公牛,较少的养母牛,两家用牛不计酬,犁完牛主田地后,也给无牛户犁,报酬平分。

这种“牛亲家”,长年存在,有的世代沿袭。

上一篇:牛头井 下一篇:牛歇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