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735页(499字)

在西藏东南部的工布、塔布、波密等广大藏区的藏族,与南面的珞渝地区的珞巴族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的贸易关系。

早在公元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代,吐蕃王国势力强大,珞渝地区就归属于吐蕃。此后两族之间的民间交往日益频繁。

12世纪以后,珞渝边缘地区的札日已成为广大佛教徒向往的着名神山。尤其是自年转札日神山成为定制后,珞巴族的德根、巴依、玛雅、纳等部落的住地就成了转山必需经过的地方。

转山的终点站塔克新,也成了藏珞两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换的地点。到了17世纪藏珞之间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珞巴族喜食藏区的食盐,于是他们用蜂蜜、蜂蜡、小豆蔻和茜草等来藏区交换。

至19世纪,藏珞之间的贸易已发展到比较大的规模,珞巴族人民供应藏区不出产的大米、辣椒、茜草、皮张、药材等,藏族人民亦以食盐、毛、氆氇、铁制器物相交换,其中尤以铁刀、铁斧至为重要。藏珞之间的贸易是以物易物,其交换形式可分为集体进行和个人单独进行两大类,无论是哪类,都须有一定的人数,以克服旅途中的各种困难及防止可能发生的劫掠。

同时由于要越过喜拉雅山山口,只有到藏历七、八、九三个月高山积雪融化后才能进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