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市场大辞典上册

常平仓

书籍:市场大辞典上册 更新时间:2018-09-10 09:17:49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市场大辞典上册》第533页(625字)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为调剂粮食余缺、稳定粮价和储粮备荒而设置的仓库,起源很早。

战国时魏相李悝推行的平籴法,实行“熟籴饥粜”,已有常平之意。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

常平仓名始正式出现。

后汉刘般请废常平仓,谓:“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遂废。此后常平仓的利弊得失,成为历史上一大争论课题,因而兴废无常。北朝时,如东晋、南齐、北魏、北齐、北周,皆曾设置常平仓。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于京师设置常平仓,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署常平监官,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于京东午市设置常平仓,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陇右、河北、河南等道以及荆、扬、襄、夔、绵、益、彭、蜀、资、汉、剑、茂等州,置常平仓。宋亦遍置常平仓。

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年),规定凡县治距州治60里以内者,可往州仓籴粜,不另设仓;60里以外者,始置仓。户口在2万以上者,储谷3万石;1万户以上者,储谷2万石;1万户以下5000户以上者,储15000石;5000户以下者,储5000石。

元世祖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置和籴所,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又置常平仓。明代改称“预备仓”。

清代仍在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