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市场大辞典下册

中国发式的演变

书籍:市场大辞典下册 更新时间:2018-09-10 05:37:33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市场大辞典下册》第734页(958字)

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形成发式的雏形。

到奴隶社会的夏、商、周各朝,这种原始的发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不仅注意到发式的梳理和修剪,还普遍地盘发、束髻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梳理技术和发式更加精致。

汉代的盘发和束髻式样越来越多,梳理技术也日渐熟练。

魏、晋时期的发式仍继承汉以前的盘髻式样,但盘髻的式样和位置都有所发展。北朝的发式并无多少变化,这个时期的僧人(无论供花僧人,还是诵经僧人)就已经是光头袈裟了。

隋唐时期的发髻变化较大。湖南湘阴县隋墓中出土的持物女佣盘髻前顶,梳理讲究,开始向较高发髻发展;男侍依然系巾、戴冠。

盛唐时由于文化发达,发型梳理式样更加讲究,并流行高云髻和环云髻。唐后的五代,女子的发式又向多样化演变。

江苏苏州七子山出土的五代陶佣的发式就有多种样式:男陶佣发长披肩,似风帽形状。中年女佣发向后梳,无髻无鬟,发顶左部却挂半圆木梳,这大约是一种时兴的打扮。

女青年的发髻有的高悬,有的低垂过耳,远看象是今天的两条小辫。元代由于外族统治,各种发式都受外来影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发式。女发多梳高螺髻,两鬓贴短耳,两耳带环,还有挽双螺髻,前额贴短发,后脑挽髻,也有的梳双辫垂肩,戴耳环,与当今妇女的双辫并无两样。元代的男式发型却出现了象妇女那样的发髻和发辫。

明代的发式已经接近现代,各种金银首饰多样多彩。清王朝建立后,强迫汉人剃发梳辫,并作为汉民驯服的象征,当时妇女的盘发、发髻式样也没有多少改变。

许多百姓妇女为了梳理方便,则先梳成单辫子,再盘在后脑勺,称盘髻。姑娘们干脆效仿清官吏那样,梳着一条长长的发辫拖在后边。

未成人的少年当时习惯留“总角”——当头发长够长度时,可以总起来梳成发髻,称“总角”。女孩子幼年剃发,年龄渐长,先蓄顶心头发,再蓄全部头发,称“留满头”。后来男孩于前额留短发,称“鬃”,头四周留一圈,称“箍发”。后世人袭用这种发式取吉祥之意。

辛亥革命前后,剪辫子成了革命的象征。不久,男人们留平头取代了长长的发辫。后来由于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西方那种卷发、烫发的习惯在中国找到了市场,有些人也首先学洋人的样子,留起大背头、长鬓角、披肩卷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健康、美观、适用的发式取代了某些杂乱的发型。

上一篇:洗头 下一篇:市场大辞典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