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10 18:00:1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313页(4170字)

【集校】:

洪兴祖: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校语:中,一作心。

朱熹:同洪本。

校语:中,一作心;一心上别有中字。

黄省曾、朱多煃、汪瑗、毛晋、庄允益:同洪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闻一多:思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校语:思,原作申,此改。

。【集释】:

王逸:申,重也。

言衆人无知己之情思。念君惑乱,故重侘傺,怅然失意。

闷,烦也。

瞀,乱也。

忳忳,忧貌也。言己忧心烦闷,忳忳然无所舒也。

洪兴祖:瞀,音茂。忳,徒昆切,闷也。

汪瑗:中,中心也。忳忳,忳而又忳,忧之甚也。

二句一意,亦须活看。此承上三章而总结之,言退而不言此情,顾君上之不知;进而欲陈此志,乃壅蔽之无路。

进退维谷,语默两难,此所以益使己之中心而烦闷无已也。此叚以上直至篇首,皆反覆详言己事君之至忠,深爲党人所谗蔽,以致己得罪于君,欲达此情于君而不能也。

其惜诵之意,已畧尽矣。后叚至末,设爲占梦问答之词,不过申言此志之不忍变,而亦将避祸以远去而已矣。

中间词旨,虽若重复,而熟读详玩,其铺叙甚有条理,脉络首尾相应,非漫作者。览者幸无畧焉。

黄文焕:谤不可释,志不可陈,郁邑侘傺之余,又加侘傺,是有申而无已也。烦言之怀,变爲烦惑,愈惑则愈闷,闷则愈瞀,忳忳焉而已。葢自解之后,又自怜极矣。

又:曰忽忘、曰迷不知、曰亦非余、曰又衆咍、曰又蔽、曰又莫察、曰固不可、曰又莫余闻,一句一转,叠号不休。局所云重着以自明,此爲最重矣。“忽忘”忽字最有致,气之所激。

忽然,不自觉也。忠臣侠客,热血骤喷,不暇他顾,徃徃如斯。迷不知门,自供尤玅,将自己一腔忠爱写得癡。不愚者必不肯忠,忠者必愚。人各有能有不能,于宠之门,实无所知。但曰不欲干,犹是矫谈矣。

旣曰宠不知门,又曰愿陈志而无路。门者,我所从入;路者,我所从出。门路两断,出入交穷。

先曰迷,后曰瞀,因迷致瞀,瞀而益迷,始长困,説得可叹。

钱澄之:从上用四又字见己之闷瞀,固非一端。

王夫之:忳,屯于心也。

惟烦惑郁邑而已。此述谏而不听,又思再谏时之

林云铭:已上叙此番遇罚来历,所谓诵而致愍者,乃通篇题目之正面也。

屈复:右四

言旣疏之后,尚欲尽忠,因念忠而遇罚,衆之所咍。此情沈抑,自陈无路,进退维谷,惟有忧闷而已。

以上四爲一叚。呼天明己之忠而得祸,遂至进退维谷也。

奚禄诒:忳,音谆。闷瞀,怅乱貌。忳忳,诚恳貌。

胡文英:安得不侘傺而又侘傺,烦惑而又烦惑!中心皆闷而瞀乱,忳忳然不下哉!

刘梦鹏:言默则廱君不识,言又愿诚无路。

长此幽忧不解也。

陈本礼:已上皆承思字贯下。

历思忠之招祸,不可保如此。适如五帝之言使我至今中心如醉,益闷瞀而难已也,以起下文入梦之因。

文分上下两截,上截写五帝折中语,下截写厉神占问词,遥遥对列。

胡濬源:自言中心,侘傺非一,烦惑愈深故曰申。

至此小作一结,下另起一峰。

王闿运:忳忳,乱也。

其昶:以上因惜诵而遇罚。

徐英:自“纷逢尤以离谤兮”至此,言离谤之,无所陈诉,侘傺郁邑之至。

黄孝纾:忳忳,是心烦闷的状态。

姜亮夫:闷瞀,《説文》:闷,心部:“懑也。”“懑,烦也。”则闷瞀卽闷懑一声之变。《古文苑·旱云赋》:“汤风至而含热兮,羣生闷懑而愁愤。”“闷懑愁愤”,卽“闷瞀忳忳”之意也。闷瞀,双声联绵词,声转爲悯然。见《广韵》“中心烦乱曰闷瞀”,则小雨烦乱曰霢霂,小虫曰蠛蠓,丛草曰覭,其言相近,故义亦相类。

(《重订屈原赋校注》)

马茂元:以上述心情的忧苦。

刘永济:因此之故,更加使我徬徨迷乱,忧伤不已也。

以上反复申説“致愍”之故,与中心愤懑之,所以上诉于天者也。虽所言止待君信己,故不惜违反衆人,竭忠尽诚于君的一念,而屈原在朝供职时的忠诚,事君谋国的专一,独立不惧的勇决,与遭谗被逐的隐痛,皆能委曲説出,以其而言切,遂令数千载以下之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而后世之逐臣、放子、弃妇所怀的寃屈,已尽于此二十余行之中宣洩无余。此篇所诉説的,皆在朝往事。

而屈原往事,考之史传所载,不过几项,皆关係之大者,其中与羣小矛盾冲突的事必很多,或有非外人所知者。卽谗人之言,传于后世者,亦止一二,其中诡秘邪枉之説,陷害诬衊之言,亦必很多。读屈原申诉往事各文,如《离骚》第三追敍在朝求合一段,《九辩》第六、第八、第九三章,申言国事败坏之由,与羣小国之状,与此处所説互相印证,虽无具体之事,亦可知其况非常恶劣。

因在君主时代,要想救国救民,作一番事业,而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不能久于其位,则虽有热烈的感,正确的政策,亦必等于零。

此屈原所以痛心于君之不能明察善恶,又伤己被谗放逐,永无陈白寃之日也。然则此文之诉天自明,与《怀沙》沈湘自杀,皆出于万不得已之苦衷,亦显然矣。

(《屈赋音注详解》)

朱季海:《説文·歺部》:“,瞀也,从歺、昬声”,《唐韵》:“呼昆切。”此闷瞀本字,正读若闷,《惜诵》借闷字爲之。

孙愐作呼昆反,今音耳。或从心作惽,《九辩》:“忳惽惽而愁”,《注》:“忧心闷瞀,自束也”,洪氏《补注》:“惽,音昬,《説文》:怓也”,是也。

又《渔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洪氏《补注》:“汶,音门;……一音昏。《荀子注》引此作惽惽。

惽惽,不明也。惽,门、昏二音。

”寻《荀子·不苟篇》杨《注》:“《楚词》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昏昏者乎”,南宋台州本《后序》称“悉视熙宁之故”,而《注》乃作:“昏昏”,不如庆善所引之尤爲审谛,则和监本之轻改旧文,尚不止如伯厚所云也(见王氏《困学纪闻》:“青出之蓝”条及《自注》)。惛卽惽字,唐人避太宗讳相承作惛耳。

慧琳《一切音义卷第三·大般若波密多第三百四卷》出:“惽沉”,云:“《説文》从民,避庙讳改民爲氏”,是也。惽有门音,犹有闷音。

闷从门声,古音本平,《唐韵》作“莫困切”,以爲去声,亦犹惽之同从昬声,而今音有平去之别矣。老子楚人,其言亦楚,《上篇》曰:“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二十章,章句从王弼本,下同。“若昏”王作“昏昏”;“若”字依帛书乙本、傅奕本),江有诰《先秦韵读》以昏韵闷,云:“闷,平声”,以入文部,是也。帛书甲本《道》闷闷作“”,乙本作“闽闽”,傅奕本作“闵闵”,从问声,问从门声,闽亦从门声,闵从文声,古音同在谆部,并读若闷矣。《老子》此言,以相反对爲文,故以俗人与我对,以昭昭与昏对,以察察与闷闷对,义皆相反也。《下篇》又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亦以闷闷与察察对,淳淳与缺缺对也。

帛书甲本《德》残,乙本闷闷作,傅奕本作闵闵,从门声(整理小疑卽紊字异体,近是;以爲从、门声,是也),读亦同矣。然以察察与闷闷爲对文,犹《渔父》以察察与惛惛爲对文,闷闷惽惽,音义并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虽习见之文,犹不免郢书燕説矣。忳忳,犹訰訰,《释训》:“梦梦訰訰,乱也”,是其义。《老子·德》:“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帛书乙本作:“其正,其民屯屯”,、屯屯,读与闷闷、忳忳同矣。郭注《释训》,云“皆闇乱”,明二者兼有闇义。

老子不贵明察,乐民无知,故云:“其民屯屯”也。然闷闷、忳忳,楚语义本相比矣。

忳忳荀子又作“肫肫”,《哀公篇》:“肫肫,其事不可循”,杨《注》:“肫与訰同”,引《尔雅》“乱也”爲説,是也。(《楚辞解故》三编)

杨胤宗:夫屈子大贤也,不以富贵生死动其心,而侘傺烦惑,闷瞀忳忳者何哉?盖楚纲弛废久矣,鄢郢危亡无日,贵戚之卿,休戚与共,故烦瞀见于顔色也。

吴孟复:瞀,《吕览·论威》注:“音闷,谓饱气之闷。”《説文》:“,瞀也。

古书作昬。《晋语》:“君子失心,鲜不夭昏。”韦注:“昏,狂荒之疾。”孳乳爲恨。

《玉篇》:“泯,闷也,不明也。”借爲泯。《汉书·司马相如传》:“视眩泯而亡见。”注:“眩泯,目不察也。”倒之爲瞑眩。《孟子·赵注》:“瞑眩,溃乱。”孳乳爲沟瞀。《荀子·杨注》:“沟瞀,无知也。”夭昬、眩湣、瞑眩、沟瞀与闷瞀皆神志昏乱,举动失常之意。

蒋天枢:申,舒也。侘傺,欲前进而有所阻碍。闷,懑也。

瞀,心神烦乱。《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此时”二字特触目。

此处四句,极言当日悲愤心境。与上引《离骚》文句同一情调。

足见屈子追怀时悲愤之深。

金开诚:申,这裏作状语,修饰“侘傺”,意思是反复地。以上二句説:我一再地失意,心顿意乱,心中苦闷又忧伤。

汤炳正:以上第一段。

言请衆神对往事予以裁断,故先追敍楚怀王时遭谗被疏的沉痛历。(《楚辞今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