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中道而囘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501页(1973字)
【集校】:
洪兴祖:羌中道而囘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朱熹:羗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它志。
黄省曾:羗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明繙宋本: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朱多煃、庄允益:同洪本。
汪瑗:同黄本。
毛晋:同明繙宋本。
。【集释】:王逸:信用谗人,更狐疑也,谓己不忠,遂外踈也。
朱熹:言君与己始亲而后也。
汪瑗:中道回畔,此又以行路而喻成言之不终也。《战国策》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末路之难也。
反,复也。他志,谓生别意,而背昔日之成言也。
此章言君与己始亲而终踈,已合而复离,有言而不信,盖亦多怒无常之所使然也。前解黄昏,是从王洪之説,甚爲明白。
朱子以婚礼释之,颇觉迂阔,非是。
陆时雍:君旣有此他志,则与余有相胜之思,相陵之意焉。
黄文焕:而卒以他志相离焉,追溯之下,愈难堪矣。岂眞余之有可怒耶?非然也。
王夫之:回畔,反背也。背己而从异説,反自谓得策。
林云铭:回,转。畔,田中路也。
反以爲罪而疏之,是前番之言,已把捉不定矣。
张诗:回畔,背去也。
蒋骥:此追序立朝时,蒙谗被放之事也。
奚禄诒:黄昏则已晚矣,又半涂改路,反有他志,言惑于小人。
胡文英:回畔,不至也。他志,斥原而与秦好也。
盖怀王本与原密谋图秦,今不图秦,已可怪矣,乃更欲与秦好,不亦异哉。旧説不言黄昬爲期者何事,但曰之。
夫忠臣之于国,必有所不得已者,而后惓惓愤愤,三致意焉。若徒执一身之进退得失,以爲之忧喜,乃鄙夫患得患失之态耳,岂屈子之志哉?
刘梦鹏:回,邪也。
畔,去也。旣,旣而转念也。大意与《离骚》:兰芷变而不芳,蕙化而爲茅略同。叹荪芳之不也。
闻一多:旣犹乃也。《檀弓下》“或敢有他志”。
文怀沙:羌,语首助辞。中道,半路。回畔,折回去了(指楚王)。他志,别的打算。
反旣有此他志,反过来有了别的打算(指楚王)。(《屈原集》注)
沈祖緜:志,《説文》无,大徐补入十九文也。
字当爲识。
姜亮夫:羌,乃也。
中道,犹言半道,卽指未至黄昏,尚在途中也。此诗作于怀王二十五六年间,初放汉北,屈子盖年方四十。
回畔,王逸训“更狐疑”,则以回爲回邪也。按《离骚》亦有此语,回畔作改路,以彼例此,则回当作改字义;畔者,田间道也;实与《离骚》义同。中道改路,卽不能践其黄昏之期,而放逐己身,是改其轨迹矣!故下句承之曰:“反旣有此他志”也。反他志卽《离骚》“后悔遁而有他”之义。详《离骚》。(《重订屈原赋校注》)
刘永济:回畔,回,转也,畔,离也,回畔言转变离异也。
此言乃君中途变心,别有所恋。亦以男女爱比説也。此似指怀王信张仪连衡之説而变也。(《屈赋音注详解》)
吴孟复:他志,别的心思。
此亦以男女爲喻,卽《离骚》中“后悔遁而有他”。按屈原在《离骚》中説:“览民德焉置辅”,又説“相观民之计极(究竟)。
”他提出过实行“美政”,使“国富强”,从而实现“览冀州兮有余”的统一大业,楚怀王“欲有霸王之号”,起初一度同意屈原的建议,也是可能的。所谓“成言”当卽指此。
蒋天枢:羌,惊咤语词。畔,违背。
中道而回畔,谓约定成言尚未发动之际,顷襄改变原计画。旣,谓已成之事实。
此他志,谓顷襄以絶大兵力,仅收复“江旁十五邑以爲郡”事,事在顷襄二十三年。此事《离骚》亦言之,今复具体述之者,已至汉北,益知其事之可成而顷襄之畏秦爲失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