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925页(2990字)
【集校】:
洪兴祖: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校语:含,一作食。
朱熹、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黄省曾: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朱多煃:同黄本。
毛晋、庄允益:同洪本。
戴震、汪梧凤:同洪本。校语:餐,一作飡。
刘师培:慧琳《音义》九十四、《御览》十五引餐作飡。
《文选·思玄赋》注引作飱。《文选·琴赋》注引含作食。
姜亮夫:《一切经音义》九三、《御览》九四引作湌,《锦绣万花谷》三十一引作飡,《文选·思玄赋》注引作飧。
瀣,《锦绣万花谷》三十一引瀣下无兮字。含,洪、朱同引一本作食,《锦绣万花谷》引作飡。寅按:《章句》云:“食元符也”,则作食爲是。《文选·琴赋》注引亦作食。漱食对文,《章句》引《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大人赋》亦言“飡朝霞”,皆可谓食霞之一证。《御览》八引则作“含朝霞”,则其误久矣。
。【集释】:王逸:远弃五穀,吸道滋也。
餐吞日精,食元符也。《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
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夏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爲六气也。
洪兴祖:餐,吞也,七安切。饮,歠也,音阴。沆,胡朗切。瀣,音机。《庄子》云:御六气之辨。李云: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阳,日入爲飞泉,夜半爲沆瀣,天玄、地黄,爲六也。
《大人赋》云:“呼吸沆瀣兮餐朝霞。”《琴赋》云:“餐沆瀣兮带朝霞。”五臣注云:“沆瀣,清露。朝霞,赤云。”
朱熹:餐,七安反。沆,胡朗反。瀣,音机。霞,叶音胡。
六气者,《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瀣,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爲六气也。
又曰:日入爲飞泉。
汪瑗:六气者,《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瀣,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南方日中气也。
并天地玄黄之气,是爲六气也。又曰:“日入爲飞泉。”下文吸飞泉之微液是也。是六气者,总举而泛言之也。
沆瀣、正阳、朝霞者,悉举而略言之也。
陈第:霞,古音敷。
《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日始出赤黄气;秋食沦阴,日没以后赤黄气;冬饮沆瀣,北方夜半气;夏食正阳,南方日中气。并天地玄黄之气,是爲六气。
陆时雍:六气者,《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爲六气。
周拱辰:按《甘石经》以日月星辰晦明爲六气,若云“春食朝霞”,则“漱正阳而食朝霞”,不重出乎?
王夫之:此学仙之始事。其术所谓炼己也。
六气:寒水,湿土,风木,燥金,君、相二火也。于人爲府藏之真气。
飡者,保之于己不泄用也。
沆瀣,北方至阴幽玄之气。念不妄动,养气清微,则息不喘急,从踵而发,生于至阴之地也。漱,涤也。正阳,南方曦明之灵,其光内照者也。朝霞,内照不迷,帘帷晃耀,如霞采因日映云而发。
林云铭:六气,当作阴阳四时之气。沆瀣,北方夜半气也。
正阳,南方朝日气也。
蒋骥:甘石《星经》以日月星辰晦明爲六气。
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正阳,南方日中之气也。
朝霞,日始欲出赤黄气也。〇天有六气,别见《左传》。
《章句》引《陵阳子明经》爲解,则下文朝霞、沆瀣、正阳都爲重出矣。周孟侯尝论之。
胡文英:《左传》:“医和曰:‘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庄子》:“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沆瀣,露也。即《史记》所谓“上池水”也。漱正阳,吸日气也。
陈本礼:六气,谓四时及子午二时之气。
沆瀣,金茎露气。
姜亮夫:飡,吞也。
六气,王逸注引《陵阳子明经》,以天地四时爲六气,恐非是。
四时之气,亦承天地之气者也,不得以四时与天地相亢。
《左氏传》昭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爲五色,徵爲五声,浮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爲四时,序爲五节,过则爲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云云,此爲古説之最早者。《庄子·逍遥游》亦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六气之辩,即左氏所谓阴阳风雨晦明之淫也。
则六气应以左氏説爲正。且飡六气,下即承以饮沆瀣、漱正阴、含朝霞。若飡六气如《明经》所言,则沆瀣等爲赘辞矣。
叔师大约就沆瀣、正阳等名而据《明经》立説,未能审实辞气,是亦一失也。又按:《庄子·逍遥游》“六气之辩”注引司马、刘、李奇诸説,与叔师引《明经》之説,皆汉儒新义,多杂神仙导引家説,似亦不足爲据,惟左氏説爲最古,足以证叔师之谬。沆瀣,古双声成语。服食导引之流所传説,呼吸吐纳,徐徐行之,可致长生之气也。
王逸注:“远弃五穀,吸道滋也。”又《惜誓》“吸沆瀣以充虚”王逸注:“言己周流行求道真,……吸清和之气,以充空虚,疗饑渴也。”又《七谏·自悲》“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王逸注:“言己乃临持八维,以自导引,含沆瀣之气,以不死也。”按:沆瀣一词楚辞凡三见,皆导引呼吸之术语,叔师两言“气”,爲《广雅·释天》所本,又引《陵阳子》释之,以爲北方夜半气,在六气之中,则上言餐六气,下言饮沆瀣,于文义不合。洪《补》引《庄子》李注同叔师以爲北方夜半子气(子据《一切经音义》九十四增)。《文选·琴赋》五臣注:沆瀣爲清露。《思玄赋》引旧注:沆瀣爲夕霞;向注:沆瀣爲露气。宋吴聿曰:沆瀣,唐刘高白《角樽歌》云:“或谓轻冰盛沆瀣”,注云:“海气也”。
始终无定説。按沆瀣两字皆从水,司马相如《上林赋》:“滂濞沆瀣”,司马彪曰:“沆瀣,徐流也。”恐当爲此字正义,至导引家用以爲服食养生之一种气体,只不过虚构之义,恐宇宙间原无此物也。文献所载,洪、朱两家引之详矣,疑沆瀣本徐徐呼吸吐故纳新之一种气功方法,引申遂爲气耳。
又考《洞箫赋》“澎濞慷慨”,六臣云:“五臣作沆瀣”,则其语根,盖与以忼慨相同,一从心,一从水,则其用义所施有异,而遂异其文耳。
汤炳正:漱,“欶”之借字。
《説文·欠部》:“欶,吮也。”与“餐”、“饮”、“食”对文成义,故与“漱”爲荡之义迥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