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遂去,不复与言。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10 19:06:2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2037页(1729字)

【集释】:

王逸:合道真也。

洪兴祖:《艺文志》云:《屈原赋》二十五篇。然则自《骚经》至《渔父》,皆赋也。后之作者苟得其一体,可以名家矣。

而梁萧统作《文选》,自《骚经》、《卜居》、《渔父》之外,《九歌》去其五,《九章》去其八。

然司相如《大人赋》率用《远游》之语,《史记·屈原传》独载《怀沙》之赋,扬雄作《伴牢愁》,亦旁《惜诵》至《怀沙》。统所去取,未必当也。

自汉以来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无复恻隐古之意,故子云有曲终奏雅之讥。而统乃以屈子与后世词人同日而语,其识如此,则其文可知矣。

汪瑗:遂去,屈子申纪渔父歌罢,遂鼓柂远去,而己不复得与之言也。渔父因上章屈子之言,而知独行之志决不肯变,故不复再言,于是笑歌而去,自适其适也。

屈子之意亦自谓各行其志云耳,复何言哉。夫渔父独歌沧浪之曲者,何也?瑗按:沧浪之歌,説见《孟子·离娄上》,其来远矣,其旨明矣。

盖讽屈子见放实自取之也。其所以讽其自取者,非讽其自取见放也,讽其既见放矣,道既不行矣,则容与山林可也,浮游江湖可也,又何必抑郁无聊之甚,至憔悴槁其身哉。此则渔父之意也。虽然,渔父之意未可尽非,而实出于爱惜屈子之至情。

要之屈子念君忧国之心有不容自己者,其心事之幽深微婉,固非渔父之所能到,亦非渔父之所能知也。呜呼!观渔父遇屈子之初,始则怪而问之,中则宽以解之,终则歌以讽之,眷恋恳切而不忍遽去,其爱屈子之心亦已至矣。

屈子既答其由,再表其志,而又申言其详,从容反复,不肯轻扼,其待渔父之意亦已厚矣。洪氏曰:“《艺文志》云:《屈原赋》二十五篇。然则自《骚经》至《渔父》,皆赋也。后之作者苟得其一体,可以名家矣。而梁萧统作《文选》,自《骚经》、《卜居》、《渔父》之外,《九歌》去其五,《九章》去其八。然司马相如《大人赋》率用《远游》之语,《史记·屈原传》独载《怀沙》之赋,扬雄作《伴牢愁》,亦旁《惜诵》至《怀沙》。

统所去取,未必当也。自汉以来,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无复恻隐古诗之意,故子云有曲终奏雅之讥。而统乃以屈子与后世词人同日而语,其识如此,则其文可知矣。”瑗按:洪氏所论,虽爲文章而设,无繫此篇之旨。

可见屈子文章爲词赋之祖,其妙处后世且不能窥见其一二,况其义之奥乎。因採附于此,亦览者所当知也。

陈第:歌意喻随其清浊而善用之也。

王夫之:不复与言,道异不相爲谋也久矣。

蒋骥:渔父遂去,而原亦不复与言,各行其志也。

屈复:不复与三闾言,与前“举世”字相应,结“不能与世推移”也。

〇见举世无可言者也。通篇之意,言我非不知与世推移,可以苟生,但志不受污,宁葬江腹中耳。

〇通篇四段,前两段两“何故”字,两“皆”字,两“独”字,两“何不”字作呼应。后两段,两“必”字,两“安能”字,两“去”字作呼应,章法井然。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此后遂无完人。

三闾若豫知后世之鄙夫迂儒,必有过论者。嗟乎!汉唐后论人,严于仲尼,吾不知其自视居何等也。

胡文英:春秋战国时之隐士多矣。屈原所逢之渔父,未必遂无其人也。

刘向、嵇康以入《高士传》,则未免太凿耳。然太史公以补《屈原列传》,正不得与《卜居》例视也。

洪兴祖谓:“渔父未必有其人,乃假设问答以寄意。”则仪封人、沮溺、楚狂又何以称焉?是以此篇渔父,要不当以《庄子》寓言观之也。

陈本礼:“遂去,不复与言”,高絶,妙絶。盖已默喻屈子之忠贞,而百折不回矣。或曰:“沧浪”之歌,招隐词也。

与其死而无补于国,何不高蹈而洁身?余曰:不然。夫隐,所以全生也。人苟可以无死,又焉用隐爲?惟其不能生,所以不能隐。

此孤臣孽子之用心,岂世外逍遥者可同日而语哉!《沧浪歌》见《孟子》,孔子时已闻之矣。应是楚人成语,而屈子引之,非真有渔父可知。何世人纷纷作呓説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