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278页(4378字)
【集校】:
洪兴祖: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
校语:愍,一作闵。杼,一作舒。
朱熹: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校语:愍音敏,一作,非是。抒,从手,上与、丈吕二反。一作纾,亦通。
黄省曾、朱多煃、毛晋、庄允益:同朱本。
明繙宋本:惜诵以致兮,发愤以杼情。
校语:,一作愍。
汪瑗: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舒情。
姜亮夫:朱本(作愍)是也。洪引一本作愍者[按,此指明繙宋本,金陵书局本已改作愍],唐讳太宗名改也。
洪本作愍者,又愍之字。抒本字,舒、纾皆借字,杼则字。
古今无用作抒者。
隋唐人写经,手旁不上挑如才字,故木也。
汤炳正:四部丛刊明翻宋本、寳翰楼本皆作“致”,且《考异》“愍一作闵”爲“一作愍”。“”乃“愍”。
避唐讳,故改“民”爲“”。此盖沿唐本之旧而未校正者。
故洪氏《考异》云:“一作愍”,《补注》亦云:“音敏”。但洪氏《离骚·补注》云:“世所传楚词,惟王逸本最古,凡诸本异同,皆当以此爲正。又李善注本,有以世爲时、爲代,以民爲人之类,皆避唐讳,当从旧本。”而洪氏对《惜诵》改“民”作“”之“”,不但不从旧本,且爲之作注,实自乱其例矣。
芙容馆复宋《章句》本正文、注文皆作“愍”。犹存古本之旧。[按,汤炳正先生《楚辞今注》此句同洪本。而此条考异出自其《楚辞类稿》,此云“致”出自明繙宋本,而非汲古阁本,汲古阁本作“愍”。
且明繙宋本作“愍”,而非“”。]。
【集释】:
王逸:惜,贪也。
诵,论也。致,至也。
愍,病也。
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愤,懑也。
杼,渫也。言己身虽疲病,犹发愤懑,作此辞赋,陈列利害,渫己情思,风谏君也。
洪兴祖:愍,音敏。
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杼,渫水槽也,音署。杜预云:申杼旧意。
然《文选》云:抒情素。又曰:抒下情而通讽谕。其字竝从手。上与、丈吕二切。
朱熹: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致,极也。愍,忧也。
抒,挹而出之也。
汪瑗:惜,歎惜也。诵、颂、讼,古通用。《诗》曰:“吉甫作颂。”《论语》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大抵古人指己所作之文,自省之言,皆谓之诵。此所谓惜诵,谓己歎惜而作此篇之文也。
致,犹《易》“鈎深致远”之致,谓推而极之也。抒、纾、舒,古亦通用,渫也。朱子读作去声,谓挹而出之也。
亦通。发愤抒情,与致愍平看,无轻重先后意。
《楚辞》之文,意同而语异,如此类甚多。此谓己之所以歎息而作此诵者,盖欲推致己之忧愍,发扬己之愤懑,抒渫己之情愫也。
愍,言其幽隐之思;愤,言其不平之气;情,言其衷曲之忱也,或以二句相承看。又曰,愤甚于愍,情深于愤也。
亦通。要之二句以惜诵二字爲主,下三者皆本作诵而来也。
陈第:正,古音征。
惜,悯也。
爲悯惜之论,以致其忧愍之意,故发愤以抒其情。
黄文焕:屈子之所自悲,悔诉冤之无及也。
始惜之而不肯遽言。
王夫之:惜,爱也。
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与愍同,忧恤也。
抒,舀也,出心所欲言,如舀粟于臼中也。
林云铭:惜,痛也,卽惜往日之惜。
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朦诵,故曰诵。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惟惜故愤,惟愤故抒,皆之不容已。
张诗:言我痛惜诵言以谏其君,而自致此忧愍而难释,故复发扬己之愤懑,抒渫己之愫也。
蒋骥:诵,《增韵》:公言之也。通作讼。
愍,卽后篇“离愍”之愍,谓忧困也。盖原于怀王见疏之后,复乘间自陈,而益被谗致困,故深自痛惜,而发愤爲此篇以白其也。
奚禄诒:诵,亦讽也。公言爲诵,託词爲讽。愍,悲哀也。言己惜君国而讽诵以尽言,所以致其中心之悲悼。
君不见纳,因作词以发其致愍之愤,抒其惜诵之情也。惜字意深长,思前想后、省身慕君、忧天愍人俱有。
戴震:诵者,言前事之称。
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
胡文英:诵,如《孟子》爲王诵之之诵,谓言而无隐也。愍,可愍也,惜以言不见用,而反致此可愍之境也。
抒,抒写也。情所难忍,故发愤而抒写之也。
刘梦鹏:诵,反复言也。
致,招。痛己但以忠谏得罪,致此忧患,别无他过也。愤者,心求申而不遂之意。
言廱君不识,陈无由,不能嘿息,故发愤抒之。
陈本礼:惜诵,谏诤之词。《诗》:家父作诵,以究王訩。抒情,抒致愍之。
胡濬源:惜,可惜也。诵,卽忠言也。
王闿运:诵,诵言也。本与顷襄谋反,怀王忽背之而以爲罪,欲诵言自明,王怒,益祸。
又使王负不孝之罪,国事愈不可爲,故惜之而自致愍也。今卒不存楚,郢失巫,己竟殉之而志不白,故悉发其愤,抒情而作《九章》也。《九辩》曰:自压按而学诵。
马其昶:《説文》:“惜,痛也。”惜诵,犹痛陈也。
沈德鸿: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其忧愍之心,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懑以抒其也。
徐英:凡以发耑二字爲题者,其题意不括全篇之旨,犹关关睢鸠云尔。或者穿凿于题义则矣。
游国恩:《吕氏春秋·长利篇》云:“爲天下惜死”,高诱注:“惜,爱也。”《广雅·释诂》也训惜爲爱。又按《説文》:“诵,讽也。”《国语·楚语》云:“宴居有工师之诵。”韦昭注:“诵,谓箴谏也。”惜诵就是好谏的意思,(王逸作贪论,殊觉不通;朱子谓爲爱惜其言,更不成话。
)因爲他欢喜谏诤,所以遭此忧愍。他可恨王听不聪,所以发誓以明己所言之忠。
(《楚辞概论》)
闻一多:蒋骥读诵爲讼,近是。《汉书·东方朔传》“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本篇亦自讼之辞,而“指苍天以爲正”以下五句,尤可参证。讼诵古字通。《史记·吕太后本纪》“未敢讼言诛之。”《汉书·高后记》作诵,是其例。
杼通抒。《哀时命》“焉发愤而抒情”。
情,诚也。《抽思》“焉舒情而抽信”,情信卽诚信。
(1985年12月《九章解诂》)
姜亮夫:《周语》有瞍赋蒙诵之制,盖古之谏官也。古巫史实掌谏纳之事,屈子爲怀王左徒,左徒乃宗官之长,入则图议国事,出则应对诸侯,其职实与汉之太常宗正相类,故得自比于古之瞍矇也。
愍,忧也。言己悼惜,因古训以致谏,以达其忧愍国家之隐。
发愤、抒情对举,发愤卽发其悼惜称诵之愤,抒情谓申抒其下情,以通其讽谏之义也。
马茂元:以悼惜的心情,称述往事来表达忧苦之思。
愍,病痛也,指内心的忧苦。下句“发愤以抒”的,就是指这种忧苦之。
刘永:此篇乃追悼因谏致愍之故而深切言之,发端卽满口道出,心事如,以下千回百曲,往复低徊,皆此一意所流注也。(《屈赋通笺》)〇首明作赋之意,因自惜曾以诵爲忠谏而被困穷,故思发愤以抒中情也。
(1983年9月《屈赋音注详解》)
苏雪林:惜仍以惋惜爲解,较妥。屈原所谓惜者,不过爲楚怀王可惜,爲楚国可惜而已。诵不一定是公言,无非是可以诵读之文而已。“惜诵”联成一个词彙,卽惜国惜君所作的忠言。
徐仁甫:旧解“惜诵”皆不可通。惜当爲昔之形增(或因“惜往日”而),诵,谏也。
诵是谏之一种:《国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鼓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可见诵与谏义近。
原亦尝云“自压按而学诵”,卽自压按而学谏也。惜诵以致愍,谓昔日谏君以致愍也。故下文极言所言之忠,并指苍天以爲正。
汤炳正:诵,通讼。谓爲争讼是非而内心伤痛。杼,同抒,发泄宣布。
,实,指争讼的实状。以下卽屈原向天地神灵等的诉讼之辞。
(《楚辞今注》)
吴孟复:惜,旧释哀也、贪也,似非。惜与藉(借)均从昔得声,同在鱼部,形亦相近,疑惜爲藉(借)之假借。郭沫若亦读爲“借”,极是。致,《説文》:“送,诣也”。
又《尔雅》:“畛,致也”。《礼记·曲礼·郑注》:“畛(郝懿行谓卽“眕”字),致也,祝告致于鬼神之辞也。
”愍,《广雅》训爲忧也,伤也,痛也,乱也。字与悯通。
《孟子·赵注》:“懑也”。
又与暋通。
《庄子·外物》释文引李注:“闷也”。《方言》:“顿愍,惽也”,《广雅》:“顿愍,眠眩乱也”,郭璞《方言注》:“谓迷惛也”,卽今言“昏迷”之意。
是愍爲忧痛懑闷而至昏迷之状,参见后文“闷暋”笺。致愍,《诅楚文》首言“有秦嗣王使其宗祝布愍告于巫咸大神……。”致愍与布愍义同,是古时祝告之习语。
愤闷由遇罚而産生,但直接释爲遇罚,则不甚确切。此言借讼词来致告愤闷。
蒋天枢:致,谓申之使达。《説文》木部:“杼,机持纬者。”诗述内心蕴结,犹如“机之持纬”,故谓爲杼情。
王泗原:这句説,爱诵説以致痛苦,指进谏而见斥弃。
愤,作发的受语。
何剑熏:致,读如《诗·大雅》“是致是附”之致。毛苌《传》:“致,致其社稷群神。”(1994年11月《楚辞新诂》)
金开诚:惜诵以致愍,哀痛地陈诉以表达心中的忧伤。一説意思是:因我喜欢进谏而招致了忧患。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