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30 22:32:4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2090页(1661字)

【集校】:

洪兴祖: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

校语:古本“盛”皆作晟。

朱熹:窃美申包胥之气晟兮,恐时世之不固。校语:晟,一作盛。

固,当作同,叶通、从、诵、容韵。

黄省曾、朱多煃、庄允益:同洪本。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陆侃如:固,当作同,因字形相似,而写错了。

同字与上文通、从、诵、容等字叶音。

【集释】:

王逸:申包胥,楚大夫也。

昔伍子胥得罪于楚,将适于吴,见申包胥,谓曰:“我必亡郢。”申包胥答曰:“子能亡之,我能存之。”遂出奔吴,爲吴王阖闾臣。

兴兵而伐楚,破郢。

昭王出奔,于是申包胥乃之秦,请救兵,鹤立于秦庭,啼呼悲泣,七日七夜不絶声,勺饮不入于口。秦伯哀之,爲发兵救楚,昭王复国。

故言气盛也。俗人执誓,多不坚也。

朱熹:申包胥,楚大夫也。伍子胥得罪于楚,将适吴,见申包胥,谓曰:“我必亡郢。”申包胥曰:“子能亡之,我能存之。”子胥奔吴,爲吴王阖闾臣,兴兵而伐楚,破郢,昭王出奔。

于是申包胥乃之秦请救兵,鹤立于秦庭,啼呼悲泣,七日七夜不絶声,勺饮不入于口,秦伯哀之,爲发兵救楚,昭王复国。此言己能爲包胥之事,但恐时世不同,不爲人所信耳。

陈第:楚伍子胥得罪于楚,将适吴,见申包胥而谓之曰:“我必亡郢。”申包胥答曰:“子能亡之,我能存之。”及子胥爲吴王阖闾臣,兴兵伐楚破郢,昭王出奔,于是申包胥乃之秦,请救,哭于秦庭,七日七夜不絶声,勺饮不入口。秦伯哀之,爲发兵救楚,昭王复国。

此言申包胥气晟必践其言者,所以愧后人之不固言也。

周拱辰:气晟,晟满也。言申胥、秦伯乎?秦之爲德于楚厚矣。又曰“恐时势不固”。

何时秦虽救楚,岂能一日往楚者哉?其后诳楚絶齐,合方伐楚,既又割汉中和楚,又絶婚诱楚。秦伯与张仪日夜谋楚,视楚直几上肉耳。

时势故岌岌,而楚君臣不悟。原曾遗书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而悔已无及。

原直以三年泽畔之愁吟,当申胥秦庭七日之哭,复楚者秦,而灭楚者亦秦。

原师弟已窥之早,已可知天上霰雪即原之命。

真千古苦语也。

王夫之:时世,当时之国势也。

包胥存楚,必死之气壮也,以国之不固爲忧,故忘其死。今屈子慕其风而同其情,洞见国事之非,而早爲之虑。

屈复:申包胥,楚大夫,伍子胥得罪于楚,将适吴,见申包胥,谓曰:“我必亡郢。”申包胥曰:“子能亡之,我能存之。”子胥奔吴,爲吴王阖闾臣,兴兵伐楚,破郢,昭王出奔。于是申包胥乃之秦救兵,鹤立于秦庭,啼呼悲泣,七日夜不絶声,勺饮不入于口。

秦伯哀之,爲发兵救楚,昭王复国。言愿不待价绍而游君之所,则路已壅絶,无由而诵,欲循正道平行,又不知何所从入,或迷惑自抑止,而但学其诵言,着书明志也。然性甚愚浅,信未通达从容之道,己虽能爲包胥之事,便恐时世不同耳。〇二段,言楚亡而己不能如古人之能存也。

王闿运:屈原欲合齐摈秦,王以爲无成,故谏其不固也。

胡念贻:“固”当释爲“如故”。《礼记·典礼》:“客固辞。”孔颖达疏:“固,如故也。”《礼记·曲礼》又云:“主人固辞。”郑玄注:“再辞曰固辞”(通行本作“再辞曰固”,依一本改)。则“固”有“再”义,也是“如故”的意思。“恐时世之不固”,言恐时世不和以前一样。

汤炳正:不固,指不坚守誓约。二句谓己赞美申包胥之能坚守誓约,而忧心如今不守誓约的世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