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秦齐缕,郑绵络些。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30 23:04:5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2164页(2962字)

【集校】:

唐《文选集注》本:秦齐缕,郑緜络些。

《文选》尤本:秦篝齐缕,郑緜络些。

《文选》五臣本:秦篝齐缕,郑绵络些。

《文选》六臣本:同尤本。

洪兴祖:秦齐缕,郑绵络些。

校语:,《释文》作篝。绵,一作緜。

朱熹:同洪本。校语:绵,一作緜。

明繙宋本:同洪本。

校语亦同。

黄省曾:秦篝齐缕,郑绵络些。

朱多煃、庄允益:同黄本。

刘师培:原本《玉篇·系部》引。《系部》及《御览》八百三十并引作

。【集释】:

王逸:篝,络。

缕,綫也。绵,缠也。络,缚也。

言爲君魂作衣,乃使秦人织其篝络,齐人作彩缕,郑国之工缠而缚之,坚而且好也。

张铣:篝,落。缕,线也。

绵络,缠繫也。言爲君魂作衣,乃使秦人织其篝落,齐人作綵,郑国之工缠係之,使好妙。

《文选集注》:陆善经曰:绵络,以绵经络之也。

洪兴祖:,古侯切,笼也,笿也。笿,音落,可熏衣。《説文》:绵,联微也。

朱熹:篝,落也,又曰笼也,可熏衣。缕,綫也。绵,缠也。络,缚也。秦、齐、郑,盖其国工善爲此也。

陈第:篝,薰笼也。

缕,綫也。络,缚也。

秦、齐、郑三国工善爲此也。

陆时雍:篝,落也。缕,綫也。绵络,缠缚工具也。

魂行乘空,故设篝缕爲綫,绵络爲笮,若世之所爲浮度是也。

周拱辰:旧训篝缕爲綫,绵络爲笮,若世之所爲浮度,非是。

盖浮度起于浮屠氏,人死有魂幡度桥,异端之説,古无此制也。

按篝,笼笿也,以竹爲之,蹲于灵筵,覆之以栖魂者。

缕即组缕,用五色彩綫,结缕于灵筵是也。《水经注》:齐阿邑出缯组,所云阿裼之类,故曰齐缕、绵络,灵幡也,即郑侨所赠缟纻之属。

《周礼》夏采掌复之官。复,谓始死招魂,复魂也。古者人死,使人以其上服,升屋而号,遂以其衣三招之,乃下以覆尸,冀其复生也。又以乘车建緌,复于四郊,緌以毛尾爲之,缀于橦上,象太常之旗,冀神魂识之也。

绵络即此遗制。

王夫之:篝,未详。

以绵缕络篝,工祝执之以招魂者。其制不可考。

蒋骥:篝,竹笼,以栖魂者。缕,綫也,五色之綫,以饰篝者也。

绵络,灵幡也。古者人死,以其服升屋而号曰:臯某复。

又以车建緌复于四郊,緌以牛尾爲之,缀于橦上,冀神识之而来归。此言绵络,盖其遗意也。

秦、齐、郑,以其国善爲此而名。

胡文英:篝,灯也。

缕,綫也。绵,络,以绵衣覆之也。

下云献岁发春,则招之时冬日也。今吴楚俗爲生人叫魂者,取病人裹衣,备一小斗,实之以米,米上埋篝,篝旁插剪尺,剪尺上挂綫,用三人于深夜无人时往招。去时无声,疾行至土神庙,或野处,化楮叫呼生人乳名,其抱斗者随声作应,背行引魂至家,以衣覆病者,遂愈也。

王闿运:篝,笿也。缕当爲篓,竹笼也。络即笿也。

皆盛丝之器。

其昶:络,古音路。

《类篇》:上大下小而长,谓之篝苓。

《仪礼》郑注:篚,竹器如苓者。古之复者,升屋而号曰臯某复。招以衣,受用篚,以衣尸,郑谓衣尸者,覆之若得魂反之。

此云秦篝,殆即篚类。齐缕郑绵,皆谓衣也。络谓络绎,《礼》疏云:诸侯既用褎衣,又以冕服,爵弁服而复也。

王泗原:秦篝,齐缕。

络绵二字今本误倒。郑络绵,三国的名産。

洪注:“篝,笿也。笿音落,可熏衣,”即熏笼。

络,动词,经络。

绵,丝绵。

络绵,即今之绵絮。

蒋天枢:下文总称爲“招具”,叔师释爲“爲君魂作衣,”恐非是。

以秦篝齐缕郑绵络中,絶不见“爲君魂作衣”之迹象也。疑“篝”爲“”字之假借。

,以韦爲之,使用弓时缚于左臂,使开张有力。

一名曰“拾”。《·小雅·车攻》:“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右手着决,左臂着拾,决拾既调和而后可以从事于射。

曰“秦”者,岂秦人亦善制欤?缕,綫也。用以缝缀甲胄。

《诗·鲁颂·閟宫》:“公徒三万,贝冑朱綅,以朱綅缀之。”“綅”即“綫”也。《孟子·尽心》:“有布缕之征。”赵歧注:“缕,紩(缝)甲之缕也。

”绵,缠也,绵络,盖谓木络,盾之属。《释名·释兵》:“盾,遯也……以缝编板,谓之木辂。”郑擅葛麻之业,故以编缠坚盾着称。

何剑熏:张长弓《秦篝齐篓解》(载《国文月刊》,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失收。)云:他曾在四川东部见过招魂的仪式,是用一烘罩,上置几根綫,然后唱招魂词。并云“篝”即烘罩,故名墻居或熏笼。

“缕”即綫,这些都是招魂时用的器物,故此《辞》云:“招具备”,然后由巫师唱招魂词,即这裹的“永啸呼”(啓涛按:指下两句: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故他论断,此种风俗至今尚存。

(手边无书全凭记忆,或有误)。

“郑绵洛”,《太平御览》八三〇引作“郑綫络”,当从。

张长弓説他在川东还见过这种仪式,此俗尚存。余谓张长弓説是也。

我也曾亲自见过。抗战初期,我在设于离万县数十里之瀼渡国华中学教书,一次,由万县城回学校,夜宿一个叫一碗水的小镇上,晚间镇上一户人家举行招魂的仪式,那时我正在开始治理《楚辞》,所以,对此颇有兴趣,故不睡觉,自始至终地看完了,且记了一些招魂辞。我所看见的与张长弓所见的完全相同,招魂辞也与他举的略同,唯张文未交待綫的下落,知道他还没有看完,我曾看到綫爲五色,放在烘罩上,做完法事,即将此綫缚在病者的头上,男左女右。当时我曾问过巫师,爲何要用烘罩,巫师説把魂招来之后,即将它笼罩起来,使之不能逃去,故烘罩于七天内不能揭开,我所见到的如是。

又,在招魂时所念的歌词异常激烈,故四川人有着这样一种説法:当你叫人叫得激烈,被叫者不高兴时,便駡道:“你在叫啥,喊魂吗?”全川都有是语,此即此辞“永啸呼”也。

汤炳正:,《释文》作“篝”,竹笼。秦人工制篝,又曰“秦篝”。古时招魂以竹笼装着被招者的衣服,以爲魂魄的依附。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文献通考·四裔考》引)。缕,丝綫。绵络,丝絮。古人招魂或以牛尾爲緌,缀于竿头,冀魂识而来归。

此言丝綫与丝絮,即以丝絮爲緌以招魂者。齐、郑,皆産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