擥瑶木之橝枝兮,阆风之板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2445页(1618字)
【集校】:
洪兴祖:擥瑶木之橝枝兮,阆风之板桐。
校语:擥,一作掔。橝,一作撢。板,一作阪。
朱熹:同洪本。
校语:擥,一作。橝,大男、大店二反,一作撢。
板。一作阪,一作坂。
黄省曾:擥木之枝兮,望阆风之板桐。
校语:擥,一作。,一作。
明繙宋本:同黄本。
校语同洪本。[按,唯“橝、撢”作“、”。]
朱多煃:擥木之枝兮,望阆风之板桐。
庄允益:擥木之橝枝兮,望阆风之板桐。
刘师培:慧琳《音义》九十六亦引作“板”。
。【集释】:
王逸:板桐,山名也,在阆风之上。
言己既登崑仑,复欲引玉树之枝,上望阆风板桐之山,遂陟天庭而游戏也。
洪兴祖:《博雅》云:崑仑虚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水经》云:崑仑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淮南》云:悬圃、凉风、樊桐,在崑仑阊阖之中。
樊,读如饭。
朱熹:橝,木名。
黄寿祺:橝(tán),通“覃”,长。
潘啸龙:橝(tán谈)枝,橝爲树名,即橉树,树汁可以染色。
但此橝读爲寻(xún),橝枝即寻尺之枝。寻,八尺。
何剑熏:王逸未释“橝”字,仅泛释此句,则因“橝”字扞格难入也。洪兴祖释爲“木名”,则于语法不合。
照《辞》义,则擥者,瑶木之枝,若“橝”爲木名,则所擥者,非瑶木之枝矣。依语位,“橝”当爲“枝”之状词,但当爲何字之假乎?余谓:此假爲“深”,训“长”、“高”。今详释之。洪兴祖引一本“橝”作“撢”,实则二字音同,可互假。《説文》:“撢,探也。”乃以声爲训。
因“撢”、“探”古音皆侵部字。《周礼》有“撢人”,云:“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以巡天下邦国而语之。
”贾公彦《疏》:“诵王志者,若撢取王之志。”是“撢人”即“探人”,“撢取”即“探取”。此借爲“深”。“深”、“撢”、“橝”同,古皆侵部字,可通用。
许慎《説文》训“深”爲桂阳一名水。训“潭”爲武陵水名。
实则“深”爲“浅”之对语。此常语。“潭”亦“深”,《汉书·扬雄传》:“潭思浑天”。“潭思”即“深思”。
是“深”、“潭”音义并同之证。查“深”、“潭”皆爲水深,于他物之深,则无专字。一般皆假水深之“深”爲之。此从“木”之“橝”,则爲木深之专词。后“深”行而“橝”废,千载以下,鲜知其义,于此爲仅见,故堪爲一字千金矣。“深”有“长”义、“高”义、“厚”义,“橝”字亦同。
故此句“擥瑶木之橝枝兮”,意即“擥瑶木之高枝”或“长枝”也。“深”有高义、长义,四川语犹然,如言禾苗有“多高”或“多长”,乃言禾苗有“多深”,树木有“多高”、“多长”,乃言树木有“多深”。通语则“高深”、“深长”、“深厚”连文,“深”亦长、亦高、亦厚也。
汤炳正:擥,同“”,揽取。
瑶木,玉树。《淮南子·墬形》:“掘崑仑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碧瑶树在其北。”即此“瑶木”。橝枝,长枝。
橝或作“撢”(洪兴祖《考异》)。橝(撢)之训长,犹“覃”之训长(《説文》谓“长味”)。以音读之,则同“樳”,高大之树(《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寻木”)。阆风,山名,在崑仑山上,参《离骚》“登阆风而緤马”句注。
阆风之板桐,犹言“阆风与板桐”(“之”之用作并列连词,古籍多有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