蚗兮噍噍,蛆兮穰穰。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2707页(1004字)
【集释】:
佚名:促寒将蛰,故噍噍鸣。
(穰穰)将变貌。
黄寿祺:蚗,即“蛥蚗”(zhéjié),动物名,蝉的一种,又叫蟪蛄。
噍噍(jiāo),象声词,鸟虫鸣叫声。
蝍蛆(jíjū),蜈蚣的别名。
王泗原:,也写蛜,于脂切(脂韵)。蚗,古穴切(屑韵),徐铉于悦切。
《説文》“蚗,蛁蟟也。”噍,音焦,即清切(宵韵)。
噍噍,鸣声。
蝍,资悉切(质韵)。蛆,子鱼切(鱼韵)。《广韵》“蝍蛆,食蛇虫。”
何剑熏:《説文》:“蚗,蛁尞也。”又云:“螇螰,蛁尞也。”是蚗、蛁尞、螇螰爲一物。
查扬雄《方言》十一:“蛥蚗,齐谓之螇螰,楚谓之蟪蛄,或谓之蛉蛄,秦谓之蛥蚗,自关而东谓之虭蟧,或谓之蝭蚗,或谓之蜓蚞,西楚与秦,通名也。”段玉裁《説文解字(螇螰)注》:“蛥蚗,即许之蚗,蛥当音伊。虭蟧,音如貂料,即许之蛁尞也。
蜓蚞,音如廷木,许无蚞字。蝭蟧,《夏小正》作蝭,字宜支辽二音,今江东俗语尚如此,辞章家作遮了二字是也。
《小正》:七月寒蝉鸣。《传》曰:蝭也。”或单名“螇”,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夫季夏之螇乎?音声入耳,秋风至而声无者。”最早名蜩。
《月令》:“蜩则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
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
”李调元《月令气候图説》引作“都了”。蝉乃总名,鸣于夏者。
蝍蛆,古有数説,一、《庄子·齐物论》:“蝍蛆甘带。”司马彪《注》:“蝍蛆,蜈蚣也。带,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广雅·释虫》:“蝍蛆,吴公也。”二、《尔雅·释虫》:“蒺藜,蝍蛆。”郭璞《注》:“似蝗而腹大长角,能食蛇脑。”《淮南子·説林训》:“腾蛇游雾,而殆于蝍蛆。”高诱《注》:“蝍蛆,蟋蟀也,上蛇,蛇不敢动。”蜈蚣,人所常见,确能食蛇脑,但与蟋蟀不同。蟋蟀即织促,一名蛩,古名王孙,与蜈蚣大异。
但郭璞言“蝍蛆似蝗而大腹,长角”,则与蟋蟀相似。蟋蟀入诗文者,皆取其叫声。今此《释》言“穰穰”,言其稠密。因此,蝍蛆在此处,似确与蜈蚣、蟋蟀爲二物。
又蟋蟀不能食蛇。知郭璞、高诱二説有误。
汤炳正:穰穰,当即“攘攘”之借字,纷乱貌,言秋风寒而虫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