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体系控矿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603页(3004字)
地壳上矿产分布是受着双重控制的:其一,是成矿的物质条件;其二是成矿的构造条件。
由于成矿物质的迁移、聚集和分布受后者的制约,所以事实上矿产的分布规律主要是受构造体系控制的。根据地质力学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构造体系控矿的规律,已经在寻找石油、铀、铬、煤、铁、多金属等矿产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李四光在新中国成立前,根据地质力学的研究已暗示了华北石油的远景,1954年他在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新华夏系凹陷带找油的意见,1959年首先在松辽平原找油获得重大突破。1959年底李四光根据构造体系控矿的理论,又提出下辽河、华北、渤海、江汉、北部湾、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西藏若干山间盆地和海拉尔-巴音和硕等地区作为石油普查的对象,其中绝大多数地区现在都已找到工业油田。
60年代初期,由于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寻找铬铁矿的工作已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李四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应该着重研究铬铁矿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在这个思想指导下,首先在新疆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出大型构造体系控制矿带;不同级、序的构造成分控制矿体;张性或性质多次转化的断裂、断裂交叉处、入字型构造主干与分支断裂相汇处易于矿体集中等规律性认识,并据此指出了盲矿存在的有利部位,其中许多已为钻探所证实。这些规律在西藏、甘肃寻找铬铁矿工作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构造体系控矿的规律,在预测河南西部钨钼矿、赣南木梓园钨矿、大别山与广西多金属矿、山东及东北的金矿等工作中,都获得了成功。
运用地质力学方法找煤,曾在煤炭系统中普遍开展,编制了全国、大区和各省区的构造体系图与煤田预测图,对煤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的战略布署提供了基础资料。所预测的新煤区,部分已被生产所证实。
此外,运用地质力学寻找金钢石、铀矿、铁矿等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在大量的找矿实践中,根据地质力学的基础理论,已经总结出若干构造体系控矿的规律性认识。
构造体系多级控矿规律 在一个地区,如果说初次的1级构造控制了成矿带的分布;那么2级构造则控制着其中个别矿区或矿田;第3级构造控制着矿床;第4级构造控制着矿体。所谓1级、2级、3级、4级构造成分,未必平行,而是按构造体系的组合规律,依一定的形式排列。只有掌握构造体系的组合规律,根据控制矿体、矿床、矿田、矿区和矿带的各级构造之序次关系,才能有效地指导找矿。
大量的地质实践证实,在同一构造体系中,在岩性相似的情况下,级别、序次、性质、方位相同的构造,彼此之间常有大体相等的间距,使所控制的矿产具有等间距排列的规律。
构造体系多期控矿规律 构造体系以成矿的时期为标志可分为前成矿构造体系、同成矿构造体系和晚成矿期构造体系,它们对矿产的分布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
前成矿期构造作为基础条件控制了提供成矿物质的岩体和岩层的分布,也作为一种边界条件制约了同成矿构造体系的形成;晚成矿期构造体系则对矿体或矿层起着改造、保护和再聚集的作用。同成矿构造体系形成的同时,影响了地壳的地球化学场,构造运动破坏了地球化学的平衡状态,使有用元素发生迁移,然后在新的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重新聚集,形成有用矿产,因此在颇大程度上矿产的聚集主要是受着同成矿构造的控制。
构造体系复合控矿规律 构造体系复合控矿是最普遍的规律,按着复合现象的种类可分为四种类型:(1)归并控矿。断裂面的归并,必然因其多次活动和力学性质的转变,导致在断裂所影响的范围内,使岩石破碎程度和孔隙度增大,加之裂隙的反复启闭,这种条件极利于导入矿液,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2)交接控矿。由于两种以上构造成份交接复合,在其交接复合部位构造变的复杂;裂隙因不同方式和方向的动力交替活动易于启开;岩浆或热液活动较强,因此易于矿液流通和聚集,故是内生矿产富集的地方。
在构造交接复合部位,可以因负向构造叠加形成特殊的盆地或凹陷,利于石油及盐类矿产形成;也可能因正负构造相叠加而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利于煤层的堆积,故是外生矿产富集的地方。在构造交接复合处,由于应力集中,也常是变质矿产形成的有利场所。
应力的作用,也可能使具塑性的矿层加厚。
(3)包容控矿。
其含意是指被某一构造体系包容的地块中的另一个构造体系控矿的现象。(4)重叠控矿。
某一构造体系的一部份所控制的矿产,与另一个构造体系规模较大的拗陷构造重叠复合时,可因下隆而保存了矿产,这一规律对寻找盖层之下的隐伏矿产很有意义。
构造体系不同部位控矿的规律 构造体系的不同部位,因其结构面的性质与活动性不同,所以显示了不同的控矿作用。
以山字型为例,前弧与脊柱及反射弧因构造强烈常是内生矿产聚集处;马蹄形盾地则因常下降为盆地是石油、煤聚集之处。结构面的力学性质不同,规模不同,也显示不同的控矿特点,如巨大的压性结构面往往控制了矿带的展布;张性结构面常为内生矿产的容矿构造等。
扭动构造影响流体矿产迁移集中的规律 扭动构造因其特殊的构造应力场,最容易使流体矿产发生迁移集中。一般的规律都是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迁移并集中成矿。
如旋扭构造的隆起砥柱部位、帚状构造旋回带靠近撒开的地段,都是石油聚集处。80年代的一些工作发现,内生矿产也有按构造应力场中应变、应力能量极值区集中的现象。
如上所述,矿产的分布是受着双重控制的,但是迄今为止,对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基本上还局限于构造条件的研究范畴,而对成矿物质条件研究很少,更很少研究两者的内在联系。因此深入进行构造体系控矿理论的研究,已经选择了如下的内容:(1)开展成矿物质运动与构造活动之内在关系研究,包括研究成矿——岩浆带的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研究内生矿产的构造——成矿模式;探索矿床垂直分带的力学问题;研究沉积矿产与构造岩相的分布规律。(2)深入研究成矿构造体系不同阶段的活动对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成矿是多期的,并具有多阶段性,构造体系的活动也是多阶段的,也具有多期性,根据彼此的发展演化规律,重塑矿产形成的历史,将更有助于总结规律,指导找矿。(3)开展运用应力场的规律进行矿床预测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无论构造体系,还是成矿物质的运动和聚集,都是受统一的地应力场支配的,动态的系统研究,将更深入地认识矿产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1 孙殿卿,高庆华.地质力学与地壳运动.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2 孙殿卿,高庆华.隐伏矿床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庆华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苗培实研究员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