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动物区系区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6 23:04:12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754页(3232字)

中国幅员广大、海域辽阔,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它们都是北太平洋西部的陆缘海,简称中国近海。

中国近海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动物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区系组成复杂,含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种成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海洋生物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只限于海洋类及某些海洋生物研究。50年代前期,海洋调查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进行了以生物调查为主的渔场调查;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以来,组织了全国海洋综合调查;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开展了南海海域综合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不同海区鱼类的区系、组成及其温度性质,全国海洋鱼类可分为3种类型:渤海与黄海区系为暖温带性,属北太平洋温带动物区系东亚区;东海西部与南海北部区系,属亚热带性质,为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中国-日本亚区;东海东部与南海南部区系,属热带性质,为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的印尼-来西亚区。有关海洋鱼类学方面专着有《中国软骨鱼类志》(朱元鼎),《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张春霖等)、《东海鱼类志》(朱元鼎等)、《中国南海经济鱼类区系》(成庆泰)、《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等。

在海洋无脊椎动物方面,以经济价值较大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为重点,对种类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取得重要成果,如张玺等编着的《中国经济动物志 海产软体动物》、《中国海软体动物区系区划的初步研究》、《中国海无脊椎动物区系及其经济意义》、刘瑞玉《黄、东海虾类动物地理学研究》、《黄、东海底栖动物区系特点》,沈嘉瑞等《中国海蟹类区系特点》,以及古丽雅诺娃论述中国海沿岸动物区系在世界大洋动物地理区中的地位等。

中国近海位于亚洲大陆东侧中纬度和低纬度带,除台湾东岸濒临西太平洋外,其他各海都被大陆边缘的半岛和岛群与大洋隔开,使动植物分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及邻近海区的海洋动物区系分别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系区和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区,两区的分界大体在长江口北岸至朝鲜济州岛之间。

黄、渤海区 该海区夏季水温高,一部分暖水种得以生长繁殖;冬季受大陆气候影响,近岸区水温很低,北部有结冰现象,温度年变幅达29℃,因而限制了许多喜温动物的生存。

区系组成较其他海区贫乏,主要是温水性种类。(1)鱼类区系:本区鱼类共约300种,暖温性种占主要地位;其次为暖水性种,而冷温性种最少。

暖温性种约占本区鱼类种数一半以上。如长鲻、赤眼鲮、黄姑鱼、真鲷、鲥鱼、鱼、大黄鱼、半滑舌鳎、小黄鱼、黑鳃梅童鱼、光魟等。(2)底栖动物区系:沿岸浅水区因水温季节变化显着且盐度较低,在数量上占优势的主要是广温低盐性种,基本属于印度-太平洋区系暖水性成分,如毛蚶、泥蚶、菲律宾蛤仔、文蛤、缢蛏、近江牡蛎、褶牡蛎、中国对虾、鹰爪虾、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口虾蛄、棘刺锚参等。黄海南部冬季水温较高,因此种类比渤海和黄海北部浅水区丰富,出现一些不能生活于黄海北部的暖水种,如伶鼬榧螺、黄新对虾等。

黄海中部深水区由于夏季有冷水团存在,底层水温较低,有利于适应冷水环境的北温带种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以北方真蛇尾为代表的冷水性区系。

东海区 东海区为一较开阔的浅海,西部和东部动物区系有明显差别。

(1)鱼类区系:东海西部包括长江口至台湾海峡之间的大陆架浅海水域,有长江、钱塘江等江河贯注,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为海洋生物繁殖与生长提供极为有利条件,着名的舟山渔场和闵东渔场就在这一海区。共有鱼类450多种,其中暖水性鱼种居首位,约占半数以上,暖温性鱼种次之,冷温性成分很少,仅在冬季出现于北部,如带鱼、大黄鱼、高眼鲽、长鲽等。

东海东部包括自日本九州以南,沿琉球群岛向南至中国台湾省北端之间大陆架以东的海域,处于暖流高温水控制范围。鱼类区系以暖水性种占绝对优势,如隆头鱼科、雀鲷科、蝴蝶鱼科、海鳝科、蓝子鱼科等科鱼类,多数为暖水性珊瑚礁种。

(2)底栖动物区系:由于受黑潮暖流的影响较大,底栖动物中以暖水种占压倒优势,北方起源的冷水种极少。东海西部沿岸浅水区热带性成分增加,如扁足异对虾、几种管鞭虾、几种小型梭子蟹、棒锥螺等。

在深度超过50~60m的深水区,为黑潮及台湾暖流所控制的区域,冬季底层水温高于12~15℃,故狭温狭盐的热带种显着增多,如海羽螅科、珍珠贝科、衣笠螺科、蝉虾科等。深度在50~60m的砂泥底质区,栗色管蛾螺和凹裂星海胆等种占极大优势。东海东部由于受强大的黑潮主流的影响,区系组成和西部有明显不同,热带性成分显着增多,有很多典型的热带种,造礁珊瑚区系相当发达,栖于珊瑚礁环境的热带虾、蟹和贝类种类十分丰富,如几种梯形蟹、珊瑚虾、珊鼓虾、长砗磲、大阵磲等。

南海区 南海为一较大的深海盆,北部和南部的动物区系有明显区别。(1)鱼类区系:南海北部包括广东近海和北部湾较广阔的浅海水域。鱼类共有750多种,以暖水性种为主,暖温性种较少,无冷温性种。如蛇鲻、绯鲤、红笛鲷、短尾大眼鲷、金线鱼、蓝园鲹等。南海南部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南端水域及南海诸岛附近海域。

处于暖水范围中,温度变化甚小,约有鱼类800种以上,皆为暖水性种,以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种类所占比例最大。除同时出现于南海北部的种类外,还有不少典型暖水性种,如蜂巢石斑鱼、甲尻鱼、驼背大鹦嘴鱼等。(2)底栖动物区系:基本上都是热带、亚热带成分,动物种类显着丰富,但主要种的个体数量除某些虾、蟹较多外,一般不如北方海区那样集中,季节变化也不明显。南海北部除东海常见的暖水种外,又拥有更多的热带成分,如蚶科约有30多种,织纹螺科约有40种、对虾科约有60种。

在数量上占优势的主要有锈蚶、中华乌蛤、日本日月贝、栉江瑶、锡岛织纹螺、墨吉对虾、变态、珠脊梭子蟹等。南海南部海水温度常年都在20℃以上,区系成分基本上都是典型的热带种,特别是珊瑚礁区系极其发达,动物种类越向南越多。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无论是造礁珊瑚或其他无脊椎动物类群,都比海南岛和大陆沿岸显着丰富。如笙珊瑚、苍珊瑚、梅花参、二斑白尼参等,在海南岛及其以北的大陆沿岸水域都不出现。西沙群岛已发现有260多种前鳃类软体动物。

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中国近海,特别是东海,是生产力较高的海域。

随着海洋调查开发新技术突破,今后着重海洋生物生产力和资源调查研究,海岸带资源调查研究等项工作,将为海洋动物地理学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春霖,等.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 朱元鼎,等.东海鱼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3 张玺,齐钟彦,等.海洋与湖沼,1963,5(2)∶124~138

4 刘瑞玉.海洋与湖沼,1963,5(3)∶230~224

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动物学报,1974,20(2)∶113~130

6 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海洋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 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当代中国的海洋事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河北师范大学李恩庆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