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6 23:10:37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798页(1797字)

补体是在1889年由Buchner发现的。

但最初一直被认为是血浆中的单一成份。随着科学的进展,补体成份一分再分,至今已知哺乳动物补体是由近40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限制性蛋白解系统。

在免疫学的传统观念中,一向把补体当作免疫应答中的配角,只是“补充”抗体的作用,将微生物等靶细胞溶破而已。

此外还历来把补体看作免疫应答中的非特异性成份,并不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近年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进程中,发现补体是组成成份众多,功能复杂多样,不仅参与免疫应答的非特异功能,且与特异性免疫反应息息相关。生物医学中一门新的独立领域——补体学乃应运而生。不仅如此,至今补体学已有了其分支学科,如补体生理学、补体生化学、补体病理学、补体遗传学等。特别是近年在分子遗传学的带动下,补体遗传学的发展相当迅速,大大丰富与补充了免疫遗传学的内容。

表1 人补体固有成份的一些理化参数及结构功能特点

①指单链氨基酸数,括弧内为总氨基酸数;②SCR短同源重复;③SP丝氨酸蛋白酶;④Thioester bond硫酯键;⑤PFP(poreforming protein)孔道形成蛋白

在补体的众多成份中,有13个是补体的固有成份,它们是C1(C1q C1r C1s)、C4、C2、C3、B因子、D因子、C5、C6、C7、C8及C9,它们的理化参数及结构功能特点见表1。这13个补体成份构成了以限制性蛋白解为基础的补体级联反应,从而导出补体各种生物学功能。补体的级联反应由3个反应序列组成:(1)第1前端反应序列由C1、C4及C2组成,形成第1途径C3转化酶C3b2a,裂出活性分段C4a和C2b;(2)第2前端反应由C3、B及D因子组成,形成第2途径C3转化酶C3bBb,裂出活性分段C3a、Ba、C3bi、C3f、C3dg、C3c、C3e、C3c′等;(3)末端补体复合体(terminal complement complex,TCC)由C5、C6、C7、C8及C9组成,最后可形成攻膜复合体(MAC)将致病微生物加以溶破清除。在C3b存在的情况下,C3转化酶就成为C5转化酶C4b2a3b或C3bBb3b,可将C5裂解成C5a与C5b,前者为一过敏毒素,后者参与MAC的形成。

今将补体各分段的理化性质、产生及功能报如表2。

表2 补体各分段理化参数、产生及功能

补体的级联反应,受控于一系列调节蛋白的严密调节,这些调节蛋白至目前为止已发现17种,它们是:C1q抑制剂(C1qIn),C1抑制剂(C1-In)、I因子(I)、C4结合蛋白(C4bp)、蛋白S(PS)、补体1型受体(CR1,CD35)、补体2型受体(CR2,CD21)、衰变加速因子(DAF,CD55)、膜辅蛋白(MCP,CD46)、H因子(H)、备解素(P)、C3肾炎因子(C3NeF)、血清羧肽酶B(SCPB)、S蛋白(SP,也称玻璃连接蛋白、C8结合蛋白(C8bp)、膜反应性溶破抑制因子(MIRL,CD59)、SP40/40等等。

表3是这些调节蛋白的理化参数及结构功能特点。

表3 补体的调节蛋白及其理化参数

在补体的激活过程中形成的活性分段,许多是配体分子,须与相应的补体受体作用,才能完成其功能。关于补体受体已发现多种,计有补体第1、2、3、4、5型受体(CR1,CR2,CR3,CR4,及CR5),C3a/C4a受体,C5a受体,C1q受体,C3e受体,H因子受体(HR)等。

补体学的研究热点有:(1)攻膜机制;(2)补体溶破的同种限制作用;(3)补体的分子结构及其同源重复;(4)补体的基因结构及遗传多态现象;(5)补体受体;(6)补体功能等。

(同济医科大学赵修竹教授、汪策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