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血液高粘状态和活血化瘀研究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7 00:19:0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24页(2765字)

癌症血液高粘学说是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有关癌症发生、发展的新理论。

1974年Oliffton指出,晚期肺癌及卵巢癌等患者均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同年,Michaels报道两组年龄相仿的心血管疾病病人,A组长期服抗凝剂,B组不服,两组癌症发病率相似,但B组死亡率为A组的8倍。

之后,澳大利亚L.J.Dintenfass认为,血液粘滞诸因素为阐明恶性肿瘤的病因机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而这一点正是目前人们所普遍忽视的。

癌症血液高粘学说已与癌症免疫学说成为当前癌症防治理论的两大支柱,引起医学界极大的关注。

癌症瘀血理论以及活血化瘀疗法,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肿瘤与血瘀密切有关的丰富论述,之后历代均有补充与发展。在不同年代、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癌症血液高粘学说和肿瘤瘀血理论之间,经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癌症的实践,表明两者存在不少相似之处,特别是有许多结合点可供研究,开拓了防治癌症的新思路。

癌症病人血液极易呈现高粘状态,其原因为:(1)癌细胞能分泌癌凝血因子(CCF),促进血液粘、厚、稠;癌细胞越多,血液高粘程度越严重。(2)血中蛋白质数量增多,一为免疫球蛋白,属抗原的癌细胞越多,则作为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亦相应增加;一为纤维蛋白,对血液中异物(包括癌细胞)趋之包围而发挥其防御功能,癌细胞越多,被动员的纤维蛋白就越多。大分子的蛋白质促使血液粘、厚、稠。

(3)血液中血小板因癌细胞这一异物出现,与纤维蛋白一起包围之,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不但可形成癌栓,更形成血液粘、厚、稠。(4)血液中脂质包括胆固醇增多,促使血液粘、厚、稠。因此,利用检测血液流变性的各类仪器了解癌症病人血液高粘状态,已引起人们广泛重视。

陈健民曾检测586例各类癌症病人的血液粘度,属正常值范围者仅86例,占14.7%,总异常率高达85.3%,既然癌栓是在血液高粘状态中所形成,则它与心脑血管病中的血栓一样,成为癌症转移、复发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免疫球蛋白G2与癌细胞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对癌细胞起到封闭作用,可免遭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化学药物的攻击而生存下来。

而癌栓在正常血流中犹如舟行急流奔腾的江河,无法向岸边靠拢,而在血液粘、厚、稠状态下,极易向远处血管壁靠拢,得到营养,不断增殖,最终穿透血管壁而形成远处转移灶。故血液高粘状态是癌症转移、复发的重要条件和因素之一。陈健民研究发现,早期癌症病人血液高粘状态轻,中、晚期则严重;肝、肺、胰腺等癌预后差,其血液高粘状态亦较严重。在586例癌症中,转移者385例,未转移者201例,其血液高粘度依正常、1~2项异常、≥3项异常等3组分别统计为46、149、190和40、170、44例,相比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1)。

另死亡者91例,存活者280例,上3组分别为10、35、46和61、129、90例,相比亦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5)。说明癌症转移者和死亡者血液高粘状态要严重得多。因此,对癌症病人血液高粘状态必须加以控制和改善,否则其后果极其严重。

近年来有关抗凝和纤溶的药物约有20余种,可分为4大类:改变细胞电荷、降低粘着力的,如肝素、苄丙酮香豆素等;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元的,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神经氨酸酶等;直接作用于血管的,如ICRF139等。对200种中草药的抗凝和纤溶作用进行筛选,其中毛冬青、昆布具抗凝作用,丹参、杖、夜交藤、血藤有抗凝和纤溶作用,并认为活血与抗凝相似、化瘀与纤溶相似。目前,国内应用活血化瘀单味药和复方治疗癌症的渐多。

莪术为姜科植物,有破血祛瘀、消积止痛作用,治疗219例宫颈癌,有效率达59.6%;另对外阴癌、皮肤癌、唇癌、恶性淋巴瘤及原发性肝癌均有一定疗效。曾观察到复方莪术注射液可改善微循环。肿节风为节骨粟兰科植物,有祛风通络、活血散瘀功能,对胰腺癌、胃癌、肠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有一定疗效,单用治疗癌症70例,有效率为70%,有缩小肿块、延长缓解期、改善自觉症状及减少癌症所引起的并发症的作用;试管内肿节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达80%以上。观察单纯放疗和放疗加活血化瘀药(按病期随机分组)共220例,1年生存率分别为86%和91%,P>0.05,无差异;3年生存率分别为33%和67%,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24%和53%,P<0.05,均有明显差异,说明活血化瘀药对放疗有增效作用。

对13例恶性淋巴瘤随机分两组,一组按COP方案(CYT400mg,静脉注射,每周两次,VcR1mg,静脉注射,每周1次,强的松5mg,每日3次,连用1周,休息一周再用3周)治疗,另一组按COP方案加丹参(每日静脉滴注丹参20g,口服丹参酮0.6g),结果发现后者对淋巴结肿大的回缩幅度显着,P<0.05;疗效出现后平均缓解期亦长,两组分别为106.4±11.7d和87.2±7.7d,P<0.01。丹参抗肿瘤机制可能在于它能调节凝血功能紊乱,使过高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正常化,对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可能有一定程度提高,并能抑制小S180瘤细胞的RNA合成,具细胞毒作用。陈健民自1974年起在众多的活血化瘀药物中选择川芎、地两味主药,再配伍3味药物,组成芎龙汤,通过对297例癌症患者服药前后血液粘度变化的观察,其血液高粘状态改善率达58.9%,且无任何副反应,经与养阴补气的地黄汤对比观察:地黄汤对纤维蛋白原量和红细胞沉降率不但无改善作用,反而加重,说明活血化瘀和扶正培本药物确有所不同;在夕细胞突变试验中,芎龙汤有中等度作用,而地黄汤却无,表明芎龙汤有一定程度防细胞癌变作用;分析芎龙汤和地黄汤各类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亦有明显差异。

总之,血液高粘和活血化瘀是癌症防治中中西医结合的热点,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 傅乃武摘.医学参考资料,1975,5∶212

2 徐君赐摘.医学参考资料,1975,5∶228

3 Dintenfass L J着,廖福龙,等译.血液流变学在诊断和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4 陈健民.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2∶89

5 陈健民.中国医药学报,1990,10∶51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健民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