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诊断试剂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41页(3466字)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病。
病原体通过粘膜(如不洁性交)、破损的皮肤、输血以及胎传侵入人体,使宿主产生多种类型的血清抗体。梅毒血清学试验以所用的抗原为基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螺旋体抗原,用于检测特异性抗体;另一类是非螺旋体抗原(即心磷脂抗原),用于检测非特异性抗脂质抗体,也称反应素。
1906年,华氏(Wasserman)首先建立梅毒血清学试验。由于采用动物组织细胞做抗原,材料来源广泛,制作简便,随之出现了一系列诊断抗原,有补体结合反应的抗原(如华氏、Kolmer氏抗原)和絮状反应的抗原(如康氏、克氏抗原)。
但是这些抗原都是粗制品,含有许多杂质,容易出现假阳性,试验操作也较麻烦。1942年,M.Pangborn首次提纯抗原的有效成分心磷脂和卵磷脂。1946年Harris,A等人用提纯的心磷脂、卵磷脂和胆固醇3种乙醇溶液按比例配成VDRL抗原,它能与病人血清中具有抗体特性的反应素起玻片絮状反应,1滴抗原悬液检测1份标本,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观察结果,使用方便、快速、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国外早已取代粗制品康氏抗原、华氏抗原。然而VDRL抗原需要在临用前配制抗原悬液,0.5ml抗原配成抗原悬液后可检测250~300份标本,有效期只有1d,标本少时造成浪费。血清标本需要56℃灭活30min。1961年J.Portnoy等把VDRL抗原改进为USR(Unheated Serum Reagin)试剂,由于在试剂中加入乙稀二胺四醋酸(EDTA),可保护抗原不致迅速变性,使抗原悬液有效期从1d延长至半年以上,试剂随时可用;又因试剂中含有氯化胆碱,使血清标本以化学方法灭活而不用加热灭活,使用更为方便。
1963年,J.Portnoy等又在USR试剂基础上加入炭颗粒,在纸片上做试验,即RPR纸片法(Rapid Plasma Reagin Card Test);它除了具有USR试剂的优点之外,阳性反应时抗原颗粒与炭颗粒在纸片上起协同凝集反应,肉眼可见黑色块状凝集,不用借助显微镜即可观察结果,有效期在1年以上。随后发展起来的自动反应素试验(ART),把含有炭颗粒的抗原悬液通过自动分析器作自动分析,使反应后的溶液吸附于纸片上,可随时观察结果,且能长期保存;然而操作时强阳性血清可能污染阴性血清,造成假阳性结果而未被广泛采用。
70年代后,有人在VDRL抗原或USR试剂中加入脂溶性染料,把抗原颗粒染色,使之在纸片上做试验肉眼可见,例如加入苏丹黑即为反应素筛选试验(Reagin Screen Test,RST);加入甲苯胺红即为甲苯胺红不加热的血清试验(TRUST)。1980年,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试制成功VDRL抗原,并于1985年改进为USR试剂。1988年制成RPR纸片法试剂,1991年卫生部宣布废除康氏华氏抗原,规定使用USR和RPR试剂。这些非螺旋体抗原试验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强,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常用于梅毒病的普查、常规诊断和疗效观察。
VDRL玻片法试验还被推荐用于脊髓液的检测。然而这些试验结果可能出现一些假阳性反应,必要时需要用螺旋体抗原试验加以证实。
由于梅毒螺旋体不能人工培养,难于大量繁殖,因此螺旋体抗原试验发展缓慢。1949年Nelson和Mayer发表了梅毒螺旋体制动(TPI)现象。这是把梅毒螺旋体接种在家兔睾丸里繁殖,然后把发炎的睾丸取出,分离出活的梅毒螺旋体,它能在特殊的培养基中活存数小时,当加入梅毒病人血清和补体后,能使梅毒螺旋体停止活动,非梅毒血清却不能制止其活动。
TPI试验虽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差,已不被推荐使用。
应用死的梅毒螺旋体固定在玻片上,加上梅毒病人血清,使血清抗体附着在螺旋体上,再加上抗人IgG荧光结合物,使之与抗原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可见有荧光的螺旋体,这就是荧光螺旋体抗体试验;由于正常人体内可能寄生过螺旋体,它与梅毒螺旋体之间有共同的群抗原,因此在待检血清中可能有“群”抗体而出现非特异性反应。Hunter等(1964)应用人工培养繁殖的非致病性螺旋体Reiter菌株提取物作为吸收剂,吸收待检血清中可能存在的群抗体,再用吸收过的血清做试验,取得更为特异和更为敏感的效果,这就是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被认为是标准的螺旋体抗原试验。
FTA-ABS试验阴性时,常因看不到发出荧光的螺旋体而怀疑是否因玻片上没有螺旋体而产生假阴性反应,因此有人对FTA-ABS试验进行两次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上看到砖红色螺旋体为阳性反应,看到黄绿色(荧光素)螺旋体为阴性反应。
梅毒螺旋体经超声波粉碎作为抗原致敏在经甲醛处理的绵羊红细胞上,用于检测梅毒病人血清中抗螺旋体抗体,即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或梅毒螺旋体微量血凝试验(MHA-TP),用火鸡红细胞作抗原载体的叫HATTS试验。
这些试验不需要荧光显微镜,操作比较简单,容易读取结果,其特异性与敏感性与FTA-ABS试验相似,已被广泛用于梅毒病的证实试验。
近几年来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性病防治研究中心已有TPHA和FTA-ABS试剂盒供应。
近来研究人员对血清抗螺旋体IgM抗体的检测做了许多工作。由于IgM分子较大,五聚体不能通过胎盘和血脑屏障,而且人体受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体是IgM类,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化抗人IgM抗体代替抗人IgG抗体检测抗螺旋体抗体,可诊断胎传梅毒、一期梅毒早期、晚性神经性梅毒、重新感染,如IgM-FTA-ABS试验、19S-(IgM)FTA-ABS试验,还有IgM-TPHA试验、IgM固相血吸附试验(SPHA)、IgM捕获酶免疫试验等。这些试验有的特异性较差或操作过于复杂,有的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不适于常规检查或不被推荐使用。今后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如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或合成肽技术制备梅毒螺旋体抗原特异性片段作为检测抗原,应用ELISA等方法检测,可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自从华氏建立血清学试验以来,试验种类已超过200种,但目前最常用者只有数种,如VDRL、USR、RPR、FTA-ABS、MHA-TP(TPHA)等试验。世界卫生组织(WHO/VDT/89.443)对早期梅毒(1期、2期)血清学试验常规诊断作以下推荐:(1)用RPR试验检测(筛选)血清,阳性者再作定量试验。(2)用MHA-TP试验对阳性血清进一步证实,以排除假阳性。(3)对可疑反应,RPR与MHA-TP试验结果不一致或与临床表现不符合者,应重新抽血复试,如仍不符合者应用FTA-ABS试验作最后判断。
。【参考文献】:1 Harris A,et al. J. Verier Dis. Inform. ,1946,27,169.
2 Portony J, et al. Public Health Rep. ,1961,76:93
3 Hunter E F,et al. Public Health Rep. ,1964,79:410
4 John D Dyckman, et al. J. Clin. Microbiol,1976,4:145
5 Edwin H L,et al.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ology. ,4th Ed. Washington,American Society for Micvobiology,1985,916
6 全国性病研究协作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9,9:323
7 许旭初,朱华松,李琼芳.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3封2
(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许旭初研究员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