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第四纪地理环境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27:0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694页(3255字)

China.中国东部第四纪地理环境的演变直接与这个地区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与以前第三纪地质时期相比,距今240万年来的气候不仅变冷而且变干,大陆性季风盛行。地形自西向东减低,三级梯状地形已经形成。

西部隆起,青藏高原迅速抬升;东部的西半部处于第2阶梯——中山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为第3阶梯——丘陵和平原。

青藏高原隆起使冬季的北方冷气流受堵而沿其边缘延伸至东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气温下降而明显地低于欧洲同纬度地区;夏季,东部地区气温高,北方和南方温差小,都明显地高于欧洲同纬度地区。冬季干冷气流将西北地区砂土撒落在陕甘宁晋地区形成黄土高原;向东南可抵达长江中下游。

据对黄土剖面研究,第四纪时期内至少经历了11次以黄土堆积的干冷期和次以形成古土壤为主的温湿期相互交替,它们与世界的冰期和间冰期同步。

气候的波动引起了海面的升降变化和海进海退。温湿期海进时,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东部的沿海平原;干冷期海退时,海面曾下降到现在东海海面以下155m处,渤海和黄海成为陆地。

在动植物群方面,表现为东北地区的喜冷动物群南迁和亚热带的湿热植物的逐渐消失。

1963年黄培华等指出,第四纪温湿期时,中国东部地理环境与今相似。

以第四纪中期距今46~56万年的温湿期最为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比今高2.5℃~5.0℃,降水量多100~200mm。那时,东北北部兴安岭为温带湿润森林,中部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东北南部和华北为北亚热带湿润森林,黄土高原为半湿润的森林草原,淮河以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湿润森林环境。

第四纪干冷期时,东部地理环境与今相比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地理环境怎样?有2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李四光的观点,认为那时东部山地普遍有山地冰川分布,论述详细的主要有北京西山、江西庐山和安徽黄山。

他以庐山为典范,划分3次冰期。

从老到新有: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它们分别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贡兹冰期、民德冰期和里斯冰期相对应,分别属于第四纪早期和中期。

在冰期时,他认为“山谷冰川在整个华北山地曾经发展到相当普遍的程度”,“长江流域超过200m的山地可以发生4次冰期,而在高度不及200m的山地,至多只能发生3次冰期”;“桂北及五岭山脉”“虽其高度不超过200m,仍可发生冰流也”。他认为中国东部广西北部(北纬25°20′)以北的山地都有冰川分布。1963年黄培华依据第四纪动植物群的变化结合冰川学与土壤学等方面研究成果,首次重建了中国第四纪各个时期的气候环境演变,发现中国东部第四纪干冷期时没有出现过象李四光所描述的上述景象;并依据有关证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质疑:(1)所述的“冰川堆积物”不具冰碛物的主要特征。(2)论述的“冰蚀地形”也都与经历过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斗、冰川谷和冰川擦痕等形态特征不一致;而且在所认为的“冰川谷”之上缺乏必具有的、不断提供冰雪物质的粒雪盆地。(3)世界中纬度山谷冰川其雪线以上的积累高度都在1000m以上。李四光所提及的山地,依其所确认的“雪线”高程至该山的最高峰高程之间的高差均不足1000m。

既使有积雪条件,因其积雪高度不足也难形成山谷冰川。(4)中国东部第四纪时期,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动植物群的组成基本上没有重大变化,故在自然环境方面也是缺乏依据的。他认为李四光提出的中国东部冰川遗迹的依据都是不足信的。于是,关于中国东部冰川遗迹问题两种观点的争论成为中国地学界最重要的、争论时间最长的问题之一。

80年代中期,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对李四光所论述的山谷冰川地区都一一进行考察。他们认为李四光所指的冰川(堆积物)泥砾实是泥石流堆积;所认为的冰斗,缺乏真正冰斗具有深度、陡峭后壁和出口处冰坎;所确认的冰川谷没有真正冰川谷特有的平缓谷肩。

重建的第四纪晚期(末次冰期)的雪线高度:北京西山2670m(最高东灵山海拔2303m),江西庐山3080m(大汉阳峰海拔1474m),安徽黄山2826m(莲花峰海拔1864m),广西桂林北部为3250m(架桥岭最高峰海拔1171m)。可见上述古雪线的高度都超过该地区最高峰高度,因而这些山上在第四纪时期都不具备终年积雪的条件,不可能有山地冰川发育。

此外,黄培华等在李四光确认的冰川泥砾中发现了温暖的孢粉组合,有力地证明了当时堆积泥砾的环境不是寒冷的冰川环境,而是温暖湿润的环境。

依据黄土、孢粉、哺乳动物群、冰川、冻土、海面变化和古土壤变化等方面研究,中国东部干冷气候第四纪晚期距今12.8万年的末次冰期最冷,特别是距今2万年前为末次冰期最盛阶段,也是中国东部最干冷的阶段。

在中朝边境的长白山(在我国境内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m)在2200~2300m附近发育了冰斗冰川。陕西太白山(海拔3767m)发育了冰帽、冰斗和山谷冰川。

冰川末端曾到达海拔2800m。台湾玉山(海拔3997m)的山顶上有冰斗冰川分布。当时的海水全部退出渤海和黄海,海岸线下降到东海大陆架边沿,距现在海岸线以东600km。东北地区当时属寒温带,年平均气温比今降低10~12℃,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推移到北纬40°附近。

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比今降低10℃左右,主要属温带气候。黄土高原为温带半干旱草原,是风成新黄土堆积最盛期。

东半部为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江淮地带年平均温度比今低8℃左右,为暖温带森林草原,有下蜀黄土堆积。

长江以南(北纬30°以南)地区,在南岭以北,气温比今低6℃~7℃;在南岭以南,气温比今降5℃左右,仍为亚热带、热带湿润森林环境。

距今1.2万年左右末次冰期结束,气温逐渐回升。至5000年前气候已转变为较今更温暖些。在200年前气温又略有降低,称为小冰期。

近200年来,气温虽仍有小的波动,总趋势是处于温湿期阶段。

从中国东部第四纪地理环境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它与世界地理环境的变化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它是世界地理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地理环境变化,重点是研究距今12.8万年(第四纪晚期)以来,特别是近1.2万年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不仅对于现在国民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现在和未来全球地理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东部地理环境变化趋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培华.科学通报,1963,1∶34~39

2 黄培华.科学通报,1963,10∶29~33

3 李四光.中国第四纪冰川.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4 计宏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20(2)∶148~154

5 施雅风,王靖泰.第3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11~121

6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7 黄培华,等.地理学报,1987,42(4)∶289~298

8 李文漪.地理学报,1987,42(4)∶299~307

9 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培华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