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灾害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28:27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715页(3773字)

山区的陡坡和沟谷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其它触发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貌自然现象,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往往淹埋村镇、摧毁厂矿、切断交通、堵塞江河、破坏农田和森林等,造成严重的地貌灾害。

因此地貌灾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广泛。凡是构造运动频繁,风化强烈,雨量充沛的山丘地带,几乎均有发生。就全球而论,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和科迪勒拉山系以及两者的山前区;亚洲的喜拉雅山区,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山地以及日本的北海道岛屿;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巴尔干半岛地区,比利斯山地和喀尔阡山以及非洲、澳大利亚的某些山地。分布最多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印尼、意大利、南斯拉夫、新西兰、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法国、英国、秘鲁、智利和罗马利亚等。中国幅员广阔,山丘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变,地震强烈,加上季风气候,以及几千年来人为活动的影响,成为世界上这项自然现象最发育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西南、西北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

正因为处于活动状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破坏力强,分布广泛,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逐渐被许多国家所重视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采取防治措施。

据现有资料,目前对这项自然现象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国外,前苏联的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中叶),内容较广,规模较大,体系较完善,成果较丰富,暂时处于领先地位。日本1966年开始进行观测和定点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在世界上占显着地位。阿尔卑斯山区国家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等,研究得比较早,获得不少成果,特别在工程建筑物质结构和森林坡积物改良措施等方面比较突出。

美国1897年就有报导,但较多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在1949年前,山区人民虽有同这项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但系统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50年代初期,随着山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研究工作才逐渐开展。中国科学院、交通、水利、矿山、城镇、农业、地质和高等院校等10余个部门及地方单位,相继开展了调查研究、定点观测、模拟试验和防治实践,在短短的1/4世纪内,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初步掌握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的分布、形成、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预测和防治措施。

滑坡是斜坡上的部分土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沿斜坡内部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美国每年因滑坡造成的损失达数亿美元。

意大利北部1963年发生一水库滑坡,3×108m3的滑坡体,几乎填满了由265m高的拱形坝形成的水库,掀起的巨浪高出坝顶达100m左右,洪水倾泻而下冲毁了很多村庄,造成近2000人死亡。中国1955年8月18日晨宝附近大雨滂沱,陇海铁路发生大滑坡,半小时内把铁路推移了110m;1967年四川雅砻江某地发生崩塌性滑坡,6.8×107m3的土石倾刻间滑入河谷,形成高达300m以上的天然堆石坝,雅砻江被堵断9天9夜,溢流溃坝后,形成40m高的洪水,冲毁了下游的一些农田和房屋。

一个发育完全比较典型的滑坡,常有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和滑坡丘等形体结构。沿斜坡边缘向下滑动的土石体叫滑坡体,它的体积小的仅十几到几十立方米,大型滑坡可达几百至几千甚至数亿立方米。滑坡体沿其滑动的面叫滑坡面,滑动面大多由粘土夹层或其它软弱岩层所构成。滑坡体滑落后,滑坡体后部与斜坡未动部分之间半圆形的陡崖面(呈60°~80°倾斜)称滑坡壁。

滑坡体下滑时,因滑体各段移动速度的差异,形成阶梯状的地面,称滑坡阶地。滑坡体向前滑动时,如前端受阻而隆起的小丘,称为滑坡丘。一般认为在下列情况下容易发生滑坡,即(1)古老的岩系,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严重破碎;(2)坡地由页岩、泥岩、千枚岩等抗剪强度低、容易变形的岩石构成;(3)构造面(岩层面、断层面、节理面)的倾斜方向与山坡方向一致且斜坡角度大于构造面倾角时;(4)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降低了粘聚力;(5)斜坡度介于20°~40°之间以及地震诱发和人为破坏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等。滑坡的发生与发展一般要经过蠕动变形阶段,剧烈滑动阶段和暂时稳定阶段。

当斜坡内某一部分因抗剪强度小于剪切力而首先变形,产生微小缓慢的蠕动。以后变形逐渐发展,形成滑动面,滑体与滑床完全脱离而急剧滑动。经急剧滑动后,重心降低,能量消耗,移速渐慢,滑坡体趋于稳定。

崩塌是陡坡上的巨大岩土块或碎屑层,突然破裂、急剧崩落并在坡脚形成倒石堆的现象。

崩塌的运动速度一般为5~200m/s。

体积由小于1立方米到若干亿立方米。山岳区坡地上发生的巨大崩塌称为山崩,它能产生巨大的气浪和气垫,崩塌体甚至可在气垫面上滑翔,跨越山谷,堆积在山谷的另一坡,故其破坏力很大,特别是峡谷区的山崩,常可毁坏森林,堵塞河道,破坏建筑物和村镇。如中国川藏公路1968年发生的拉目大塌方,由600m厚的岩体崩塌造成,对该公路破坏严重。

崩塌一般发育在地势高差较大、坡度陡峻(>45°)、岩石裂隙(尤其是具有垂直节理的脆性块状结构的岩石)多、风化强烈或地表水对山麓冲刷、地下水的潜蚀、人工挖掘、地震等情况下。崩塌如果发生在河岸、湖岸、海岸则称为坍岸;发生在悬崖陡坡上的巨大石块,叫做坠石;若由地下溶洞、潜蚀穴或采空区所引起的崩塌,则称为坍陷。

泥石流是有大量泥沙、石块或巨砾等固体物质,突然暴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都超过15%,最高可达80%,其容重比1.3tm-3以上,最高可达2.3tm-3

由于泥石流粘度大,容重高,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将数十万、数百万乃至千万m3的固体物质,从山沟内搬到山外,以惊人的破坏力埋没农田森林,堵塞江河溪流,毁坏村庄城镇,冲毁路基桥涵和灌溉渠道。如1964年云南东川市石沟泥石流,就冲毁了汽车停车场和十几辆汽车。

该省蒋家沟1968年8月10日的一次泥石流,堵江长达6个月,水位升高10m,中断交通达3个月之久。泥石流形成的条件集中表现在地形、固体物质供应和水源补给3个方面。陡峻的地形使位能变成动能,是泥石流运动的动力条件之一;地质构造复杂、断层交错、岩体破碎、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大,成为提供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最基本因素;猛降暴雨、冰雪融化以及湖泊、水库溃决常为泥、石成流补给了水源。人类活动对某些泥石流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暴雨降落的位置和沟谷内固体物质补给量变化等原因,泥石流的暴发往往有一定的间歇性。从总体来讲,在一定范围内,泥石流的活动规律受水文年度和周期、地震年度和周期等因素所制约,因此具有一定周期性的特点。

泥石流堆积物,通常分布成连续的、在平面上与山谷底部地貌相适应的弯曲条带,其内部结构杂乱无章,颗粒分布无分级与定向。堆积物变干后不会解体,仍保持泥石流停止时的状态。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研究泥石流扩展的界限、确定其最高流位等。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编制完成的1∶600万中国泥石流、滑坡分布图(中、英文版)于1992年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第1幅形象、直观的地图形式反映了全国性泥石流、滑坡分布状况的实用图。地貌灾害今后研究重点;(1)理论上运用相似的原理结合模拟试验进一步探索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现象的形成机理,进行运动力学(固体和流体)的有关参数计算,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和把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2)实践上在山区的有关地段,通过遥感技术、航空测量和定位观测等手段进行详尽的环境地质地貌调查,并拟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和整治规范,为城镇建设、居民布点、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依据,从“防”、“治”两个方面来避免危害。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01~312

2 陈光曦,等.泥石流防治.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3 杨景春.地貌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9~25

4 叶米里扬诺娃Е П..着,滑坡作用的基本规律.铁道部科学研究西北所滑坡室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1~158

5 延军平.灾害地理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42~168

6 Anderson M.G,kemp.M 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1991,15∶29~52

(安徽师范大学傅毅副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