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748页(2308字)
是研究中国这一特定区域内容观存在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其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区划成果在本学科的发展和指导、服务于生产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无论古今中外,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都是地理学中心课题之一。
公元前5世纪,《禹贡》一书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分别阐述其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然地理区划之一。
其后,《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大清一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记要》等着作陆续出版。历代正史之中的地理志,以及各省、府、县编的地方志,均含有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内容,合计达9000种之多。
1949年后,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区划理论研究十分活跃。
尤其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中国地理学会单就全国性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先后3次(1954、1960、1962)组织了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10篇以上,同时发表学术论文也达100篇以上。这些论文,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区划原则、等级系统、区划方案等基本理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十个区划方案。
1954年,林超等为了综合性大学地理教学需要,第1次进行较全面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首先根据大地构造将全国划分为4大部分,按气候状况划分10个“大地区”,再按地貌划分为31个“地区”和105个“亚地区”。由罗开富主编的全国自然地理区划(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主办)也于1954年完成。
首先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大半壁,按东西半壁依据湿润程度、地势及温差等划分7个“基本区”,再按地形划分为23个“副区”。从195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开展了一个较大规模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由黄秉维主编,在各个部门自然区划工作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于1959年编写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按照大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县等7级单位系统,将全国分成3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及90个自然省。
其中自然地带和亚地带是整个区划方案的主要分类单位。此次区划,着重考虑了直接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明确自然地理区划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
1963年,侯学煜等综合研究了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全国自然区划。首先按照温度指标把我国从北而南划分为6个带和1个区(温带、暖温带、半亚热带、亚热带、半热带、热带及青藏高原区),再按水分和温度状况将全国划分为29个自然区,并就各个自然区的农业配置、安排次序、改造利用方面提出了轮廓性意见。1980年,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为了向中国农业区划和农业自然资源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再一次编写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先把全国划分3大区域;再按温度状况把东部季风区域划分为9个带(寒温带、中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和赤道带),把西北干旱区域分为2个带(干旱中温带、干旱暖温带),青藏高原区域也分为2个带(高原寒带、高原温带);然后根据地貌条件划分全国为37个区(东部21,西北12,青藏4)。1978~1984年,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下,由黄秉维、侯学煜、席承藩、丘宝剑等参与编写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是在吸收了有关最新资料,对全国自然条件、自然特征及以往自然区划方案,进行探讨、比较以后完成的。考虑到1954~1959年区划级别过多,这次进行了简化。
在分区系统中,分出“自然区域”(3个)、“自然带”(14个)、“自然区”(44个)。这一方案已被全国农业区划工作采用。
全国性综合自然地理区划,除以上方案外,还有任美锷、周廷儒、施雅风、李连捷、曾昭璇、陈昌笃、唐永銮、赵松乔等也均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方案。与此同时,区域性的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不少省(区),如吉林省、陕西省、广东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及青藏高原、“三北防护林”地区等,也都完成了自然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是地理科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在自然条件改造、自然资源保护、区域开发与整治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将愈来愈引起重视:(1)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和区划等级系统将进一步完善,使区划方案可比度增大;(2)专业性和专题区划将是主体发展方向,使区划任务更加明确;(3)区域性区划由省级、县级进一步深入到乡(镇)一级,使区划成果更具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 林超.地理学报,1960,1∶52~60
2 周廷儒,地理学报,1960,2∶87~103
3 任美锷,等.中国自然区划问题,1961,1∶66~72
4 邱振民,等.地理学报,1963,1∶90~92
5 赵松乔.地理学报,1983,1∶1~10
6 尹泽生.农牧资源与区划研究,1988,1∶8~13
(江西师范大学蒋梅鑫撰;刘会庆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