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化属植物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47:38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056页(3405字)

杜鹃花是世界上的着名木本花卉.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据报道,近又发现有部分种类可供药用、食用和提取芳香油等化工原料。在植物的系统演化位置上,它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离瓣花亚纲至合瓣花亚纲的关键地位,对于它的全面研究在解决合瓣花亚纲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发掘植物资源的多种经济用途,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本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古代即对杜鹃花有研究。汉朝出版的《神农本草》中有踯躅为有毒的下品药物,羊食其叶则踯躅而死的记载。

而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于杜鹃花的研究,仍要以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在《植物志种》一书中首先记载的5种杜鹃花为起点;次年(1754年)他又发表了《植物志属》,建立了杜鹃花属和落叶杜鹃花属。以后,在1796年沙里斯贝(R.A.Salisbury)将此两属合并,当时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欧洲的、北美洲的及亚洲温带地区的植物。

1926年,布鲁梅(C.L.Blume)又根据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发表了两个新属,其中越橘杜鹃属植物产于爪哇,常绿杜鹃属植物产于日本等地。1834年,季东(G.Don)再次给予合并,而沿用Rhododendron杜鹃花为属名至今。

20世纪初叶,英国福斯特(G.Forrest)、亨利(A.Henry)、肯多瓦尔德(Kingdon-Ward),美国罗克(F.Rock)、威尔逊(E.H.Wilson)在中国西南地区大量采集过杜鹃花,经各国科学家的研究认为有许多新发现。以后再由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塔格(H.F.Tagg)对于常绿种类做了系统研究,英皇家植物园的哈钦松(J.Hutchinson)对于有鳞种类.美国哈佛大学安诺德树木园的伦德烈(A.Rehder)对于落叶种类都分别做了系统研究。

1930年,由英国杜鹃花学会组织出版的《杜鹃花种志》一书,汇集前期的工作资料,进行全面的总结,将全属分成43组(Series)约669种,不包括热带地区的种类。从1980年开始至今,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库伦(J.Cullen)及张伯林(D.F.Chamberlain),新西兰的菲利浦森(M.N.Philipson)和(W.R.Philipson)等先后发表四篇专着性论文,对杜鹃花属又有许多调整,再次总结杜鹃花的研究成果,全世界共有杜鹃花560余种,加上特产于热带地区的种类,现在全世界共计有杜鹃花850余种。

1949年,荷兰斯来梅(H.Sleumer)发表了《杜鹃花属的分类系统》一文,首先提出属的科学分类系统,他将全属分成8个亚属、19个组,在部分组以下再分成亚组。中国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杜鹃花是从1931年胡先肃发表采自广西罗城的小花杜鹃开始的。

1935年,方文培经过系统研究,发表《中国的落叶杜鹃》一文,记载了中国的落叶杜鹃32种,分别就亚属及各个种的特征、地理分布、栽培方法等作了全面论述;1939年他又发表《近时采集之中国杜鹃花》,主要是根据秦仁昌,汪友钻、俞德浚、郑万钧、蔡希陶等前此10多年在全国各地所采之标本、经深入研究之后所着的论文,共记载120余种,其中有金山杜鹃、西南杜鹃、海绵杜鹃、昭通杜鹃、弯尖杜鹃和刚毛杜鹃等几新种;1942年,他刊行《峨眉植物图志》时,又记载了峨眉山的杜鹃花20种,多半是该山的特产,并首次配有精美的图版。1989年,方明渊等在完成《中国植物志》的编着和杜鹃花的研究总结时统计,中国共有杜鹃花属植物550余种,约占全世界种类的65%,是世界上杜鹃花属的最大分布中心;另一个地区是来西亚诸岛屿,分布着280余种主产于热带的种类。

1978年,塞施(A.Seithe)发表《杜鹃花的毛及分类学》的论着,报告了他对于265种杜鹃花毛被的研究结果,他将毛被分成分枝毛、不分枝毛、腺毛、鳞片等四大类约43种形态,说明杜鹃花属植物毛的类型极为复杂,他认为杜鹃花毛被的类型是重要的分类特征,并提出各类有关毛的演化趋势。

有关杜鹃花的细胞学研究,至今仍然甚少。1950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贾拉克阿梅(E.K.Janak Ammal)发表了他研究的360种杜鹃花的染色体数目,基本上代表了全属内43组的各种染色体类型,2n=26,四倍体为52,六倍体为78,八倍体为104,十二倍体为156,多倍体多集中在有鳞亚属内,八倍体及十二倍体多集中在有鳞大花组内,四倍体至六倍体多集中在高山杜鹃组内。不同的染色体数目,对于杜鹃花属内各组植物的演化趋势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可是后来的评论者认为当时的细胞学研究没有留下凭证标本,并且种的鉴定也不够准确而降低了它的科学价值,从此以后无人从事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1978年,在美国纽约植物园举行的第2届国际杜鹃花会议上,哈宝尔(B.J.Harborne)、肯(L.B.King)及衣温斯(D.Evens)、斯柏氐曼(W.Spethmann)分别从植物化学的角度,就次生代谢物质、黄酮类化合物、棉子皮亭、香豆素、杜鹃花亭等物质在杜鹃花不同种类中的分布状况进一步说明它对划分杜鹃花各分类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认为现在植物化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形态研究得出的结果多数也是一致的,这些化合物对形态分类中部分疑难种的划分及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探索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尚在继续进行,DNA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系统的报道不多。关于植物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报告,1982年前后有张伯林及昆明植物所的工作者对本属植物的起源及区系形成有过一些探讨。

杜鹃花属是种子植物门中种类繁多的大属之一。自1949年荷兰植物学者斯来梅发表了属的分类系统以来,为本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1978年~1982年,英国库伦及张伯林对斯来梅的分类系统做了部分修订;1987年德国斯伯氏曼根据植物化学的研究结果,又对之进行很大的调整,组及系都分得较小,但对斯伯氏曼的调整目前尚未取得共识。现在还有许多学者正用多种学科的手段探索本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力图建立一个科学的自然分类系统。

另外,杜鹃花作为重要的园林植物,在本世纪初已有400余种被引种至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并育成许多新品种,传播至欧洲、美洲及大洋洲各国。

我国是杜鹃花的主要原产地,为全世界所瞩目。杜鹃花属植物,不仅可用美化环境,供人观赏,而且有些种还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如产于青海的陇蜀属杜鹃、产于东北的兴安杜鹃、产于广东的紫花杜鹃可供药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有烈者杜鹃、耳叶杜鹃及长蕊杜鹃等种类的花芳香,可以提取芳香油;川、滇、藏等区的大白杜鹃可作蔬菜食用。杜鹃花的经济用途还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 Stevenson J B.The Species of Rhododendron.1930

2 方文培.中国植物学标志,1935,2(2);598~642

3 方文培.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1939,12:1~88

4 Sleumer H. L. Botanische Jahrbucher and Pflanzenged aphic 1949,74:511~552

5 Cullen J A.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Edinburgh, 1980,39 (l):l~207

6 Chamberlain D F.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1982,39(2) :209~486.

(四川大学方明渊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