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虎凤蝶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0:1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099页(2838字)

中华凤蝶是着名的珍贵蝴蝶,属鳞翅目、凤蝶科、虎凤蝶属,学名Luehdorfia chinensis Leech(1893~1894),濒危,其华山亚种L.C.huashanensis Lee(1981)系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虎凤蝶属蝶类的色彩、斑纹在种间区别细微,而同种个体之间翅面斑纹的变异幅度却可以很大,因此,许多年以来由于没有找到明确的形态区别,使得世界上不少蝶类专家对本属蝶类的鉴定感到困惑,以致长期存在着混淆和误订现象。1893~1894年,利奇(J.H.Leech)在《中、日、朝蝶类志》一书中,将中华虎凤蝶误认为日本虎凤蝶L.japonica Leech(1889)的一个变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种。1906年,塞茨(A.Seitz)在《世界大鳞翅目志、古北区蝶类》一书中认为本属只有乌苏里虎凤蝶L.Puziloi Erschoff(1871)一种,而将日本虎凤蝶和中华虎凤蝶都误订为前者的亚种。

此后,1905~1911年维里蒂(R.Verity)、1918年罗思柴尔德(W.Rothschild)以及1932年罗森(R.Roson)等也和利奇一样都存着混淆和误订。

直至1978年,李传隆根据幼期形态,指出中华虎凤蝶既不是乌苏里虎凤蝶的变种,也不是日本虎凤蝶的变种,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种。1981年增加一种,即长尾虎凤蝶L.longicaudata Lee。

这样,到目前为止,本属共4种。虎凤蝶属蝶类是亚洲东部地区的特产。

中华虎凤蝶迄今已知产于中国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其华山亚种目前仅知产于陕西华山;长尾虎凤蝶产于陕西太白山;乌苏里虎凤蝶产于中国的辽宁、吉林及朝鲜、日本的北海道和本州、俄罗斯的符拉迪活斯托克等地;日本虎凤蝶则仅产于日本本州。

关于中华虎凤蝶生物学的、生态学的特征以往缺乏了解,近年来逐步明确,研究进展迅速。目前已知中华虎凤蝶在各地均一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夏、越冬,蛹多在枝干上、枯枝落叶下及石块缝隙中。羽化时期因纬度、海拔高度而有差别。

在杭州,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在3月中下旬。中华虎凤蝶又称惊蛰蝶,指的就是早春(春梅开花时)出现,羽化早;在海拔较高、遮荫重、春天回暖迟的场所,则羽化迟。产卵高峰在3月中下旬.孵化高峰在4月上中旬,化蛹高峰在5月中旬。

成虫交配在10~16h进行,以12~13h最多,交配通常持续20~30min,雄蝶可交配多次,雌蝶只一次。未经交配的雌蝶也能产卵,但未受精卵均不能孵化。产卵前期晴天1d,若遇低温阴雨可延长至17d。

14~17h产卵,卵产在叶背,以长势好、面积在15cm2以上的叶片上为主。卵,偶见单产,绝大多数疏松地群集一起,卵粒间距大多1~2mm,最小的为零。

一张叶片上最多可有两堆卵,每堆有卵2~35粒。室内观察结果,雌蝶平均寿命12.9d,雄蝶11.5d。雌性比为46.7。卵发育起点温度为7.68C,有效积温为111.40日度,孵化率为93.7%~95.6%。

幼虫孵化主要在8~14h。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头部一律朝向叶缘,排列成弧形或不规则形。一龄前期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稍大则咬食成孔洞或缺刻,最后有的只剩下叶缘或叶柄。叶片食尽时,甚至取食叶柄等。平均一头幼虫取食叶面积25362mm2,1~3龄合计只占2.39%,5龄却占89.68%。食叶面积对数值依虫龄呈直线增长,lgY=0.7531+0.6815×r2(r2=0.9774)。

幼虫期平均36.3d,蛹期长达307.5d。蜘蛛和病原菌是其主要天敌。

关于中华虎凤蝶的寄主植物,目前仅知杜衡和细辛两种。

1992年童雪松等报道,在人工饲养中也可取食福建细辛和尾花细辛,但分别依赖这两种细辛能否顺利完成发育尚不明确。以杜衡叶粉(叶因子)干酪素、酵母粉、蔗糖、维生素、山梨酸、琼脂等为原料的半纯饲料业已试验成功。

根据近年研究结果,中华虎凤蝶所以稀少的主要原因可分析、归纳为:(1)年发生世代数少,生活周期较长,一年只发生一代,数量自然远比不上一年多代的种类。

(2)寄主植物数量不多。目前仅知取食杜衡叶和细辛叶,杜衡、细辛一般数量不多,且常作为中草药而遭采摘。(3)早春低温阴雨影响交配、产卵。成虫羽化早,羽化期一般都会遇到反复多次和较长时间的寒潮(如1988年3月15~29日,杭州基本上为低温阴雨天气,日平均温度为7.21℃±1.64℃)在此期间成虫不活动、不交配、不产卵,待寒潮过后,许多成虫衰竭,62.5%未交配、产卵即告死亡。

(4)有些年份后期羽化的雌蝶无雄蝶配对。因寒潮接连侵袭雌雄羽化高峰日相差颇远,致使相当数量的雌蝶得不到交配的机会。

(5)化蛹、羽化率低。幼虫期死亡率较高,室内精心饲养的,化蛹率为62.8%~65.5%。

蛹期长达300d以上,且不在土中,在野外很容易受到天敌的袭击和种种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告死亡。人们某些活动,例如毁林垦荒、破坏生境、滥摘寄主植物、任意捕杀甚至私自出口,更进一步使其濒临危境。

对于中国的珍贵特产中华虎凤蝶,国际上十分关注。当前除有必要继续调查其分布与寄主植物之外,为了切实做好保护工作,研究的重点首先应该是:(1)进行深入的生物学的、生态学的观察,具体、细致地掌握其交配、产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温湿度对其种群的影响,天敌种类及其抑制作用,滞育情况,等等。

(2)改进人工饲料。(3)提高饲养技术(包括人工辅助交配技术)。

(4)优化蝴蝶公园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传隆.中国蝶类幼期小志,中华曲凤蝶,昆虫学报,1978,21:161~162,图版工

2 Vietmeyer D.Butterfly farming in papua New Guinea,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 D C U S A.1983.1~34

3 胡萃,等.珍稀、濒危昆虫.中华曲凤蝶的生物学,昆虫学报,1992,35:195~199

4 胡萃,等.珍稀、濒危昆虫.中华虎凤蝶的半纯饲料,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2,18:1~6

5 童雪松,等.中华虎凤蝶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动物学研究,1992,13:4

(浙江农业大学胡萃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