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邪学说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4:2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170页(2709字)

所谓攻邪学说,是以攻击邪气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一种学说。

张从正力主攻邪,善于运用汗、吐、下3法而成为攻邪学说的代表。其学说成因较多,除私淑刘河间以攻邪气为主要目标等原因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隋唐以后,方士多以长生、房中之术惑众,富者穷其私欲,朝夕服饵,而丹砂、硫黄、金石燥烈之品积久化热,且张氏生于北地,其人秉赋多强,夏则曝日以勤劳,冬则延炕以取暖,加之兵火连年,瘟疫流行,热病甚多,而时医嗜补,崇尚温燥。如此诸热交作,误死者不可胜数。张氏目睹时弊,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庸医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虽终老而不悔”。

并说:“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履利也”。可见当时医者、病家喜热恶凉、喜补恶攻的偏见,已相沿成习。张从正精究经旨,并通过临床实践,指出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先祛邪气的卓越见解。

攻邪理论的确立,源于《内经》,基于实践,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

他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邪气的由来不外天邪、地邪、人邪三个方面,即“天之六气”、“地之六气”、“人之六味”,此为“发病之三也”。说明三者之太过则变为淫邪,一旦侵犯人体,超过机体调节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来自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或自外感六淫之邪,则当驱逐之。

因此他说:“邪气加诸于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挽而留之何也?”,留邪则伤正,邪不去则正不安。所谓“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此外,张从正治病还重视血气流通,他从《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诸说中体会到《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因而树立了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治疗疾病时总以祛邪为急,藉以攻邪手段达到恢复人体气血流通的目的。

张从正的攻邪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东垣、丹溪发挥内伤者,亦尝谓“相火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之说,重视邪气的危害,其治法亦多受张从正的启发。特别是丹溪,既重视由阴亏而引起相火妄动的内在之邪,又不忽视由外而来或由内而生的湿热之邪,所谓“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尤其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起病多生于郁”的精辟结论,对由于气、血、痰、火、食、湿、郁结而产生诸郁证倡用辨证论治法则,为后世所宗,至今为临床所沿用。

明清时期,发挥攻邪学说者更是不乏其人。明代吕复用汗吐下法治验颇多,其用方大抵与张从正相似,并称“张子和医如老将对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而后生”,可谓私淑张从张正攻邪之典范。能继承张从正攻邪之说而主张最力者,莫如明末医家吴又可,其创温疫之论,认为温疫乃六淫之外的一种“戾气”,主张戾气致病,通过透达膜原、攻下涌吐等法以逐邪外出,可以看作是张从正攻下论在传染病治疗中的运用,故前人说他“俨然一张子和”,洵非虚语。继吴又可之后又有戴天章,把吴氏之法从瘟疫扩大到整个温热病范畴。

随着温病学说的不断发展,明清医家不论在攻邪理论上,还是临床治疗上,都大大发展了张从正的攻邪学说。

在理论方面,有柳宝诒“邪热入里则不复他传,故温热病热传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叶天士“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里结,里结在何,在阳明与肠也,亦须用下法”等。在治疗上,如用汗法,却有别麻桂,提出“更有不求汗而自汗解者“的观点。下法方面,其方剂也有不少创新,最着名者如《温病条辨》中所列的五首承气汤等等。

王清任、唐宗海继承张从正的攻邪学说,认识到瘀血是妨碍血气流通的内在之邪,亟宜攻之去之。王氏治病最重气血,他说:“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所伤者无非气血”,故定论“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他根据瘀血所在部位不同,制订了少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不少着名的方剂。唐宗海在《血证论》中强调祛瘀血以生新血的作用。他说:“瘀血不去,新血具无生机”,用活血化瘀药物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此说充实了中医学祛邪安正的内容。

近年来通过对通里攻下、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等治法的临床总结,进一步发展了张从正的攻邪学说。如天津南开医院根据“以通为用”的原理,对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溃疡病穿孔、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等急性腹内脏器的疾病,采取以中药为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一定的疗效。通里攻下还具有抗感染、排毒素的作用,是一种祛邪扶正的积极措施,目前已广泛用于急性传染病如乙型肺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菌痢及部分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所引起的中风等。

过去被人们所忽视的吐法,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对之十分关注,一致认为吐法含义广泛。它不仅能治急病重病,而且可愈疑难杂病,往往收到预料不到的效果。

朱勉生认为:凡痰涎、宿食、酒积、瘀血、热毒等有形实邪留滞人体上部(以胸脘为主,下至胃脘,上至头面)导致的实证、杂证、急证、怪证,尽管变态百端,皆可考虑用吐法。

又如长沙市传染病院等单位用蕤白散、利喉散、稀涎散、消喉散、生熟巴豆散等,方中有巴豆,雄黄、牙皂、白矾、郁金等药,治疗小儿白喉痉挛、喉梗阻,服药后往往先吐后泻,或但吐不泻,能较快减轻喉腔充血水肿,改善通气功能,使绝大多数患儿免于气管切开术,发挥了很好的急救作用。

综上所述,张从正“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损有余即所以益不足”的祛邪即扶正的观点,是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正确选择“汗、吐、下”3法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必将进一步提高以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科疾患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从正.儒门事亲.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2 刘树农,等.上海: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7):18

3 任应秋,等.中医各家学说.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南京中医学院徐荣庆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