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艾滋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18页(3760字)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此病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就开始在世界上泛滥,80年代初被查明,1981年由美国首先报道。有人认为此病早已存在,但由于科学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人们所了解。
本病是由一种叫作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所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性交、注射及母婴等途径传染,其潜伏期为数月至半年,最长可达数年之久。它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遭到彻底的破坏,失去对各种病毒、细菌、原虫及真菌等的抵抗和防卫能力、极易发生机会性感染而致命。
因此,有人认为艾滋病即机会性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旦得病则很少有幸免于死的可能。
患者罹病后存活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5年,平均存活时间仅14个月。
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免疫学、血清学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但一般只要患者的血清检查ELISA为阳性时,诊断即可确立。此外,辅助性T细胞(T4、TH)与抑制性T细胞(T8,T5),即T4/Ts淋巴细胞比例的下降及病史与症状,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还需通过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性生活史,有无麻醉药瘾,是否被输过血及使用过血液制品,有无外伤史及与传染源的接触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判断。对原来没有什么疾病,也未用过免疫抑制剂,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而出现发热、全身乏力、盗汗、消瘦(体重减轻10%以上)、腹泻、咳嗽、全身皮疹瘙痒、多发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鹅口疮或60岁以下患有卡波希氏肉瘤等症状与体征者,均要考虑为本病的可能。
中医文献没有关于艾滋病的明确记载,但其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症状体征变化都可运用中医理论认识和探索防治方法。
国内外应用中医药试治艾滋病已逐步取得一些进展。
中医理论研究方面 根据本病所出现的症状及发病特点,可从内伤杂病的“虚劳”、温病的“卫气营血”及伤寒的“三阴”等方面考虑证治。
中国中医研究院赴国外试治艾滋病小组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本病患者始终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发热及某些出血征象,对早、中期病人以温病卫气营血为主进行辨证论治,对晚期患者主要按“虚劳”及伤寒的“三阴”证论治,初步取得一些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研究员在美国治疗一例艾滋病患者,采用“清热凉血”、“补元气益阴津”进行治疗,缓解了症状,改善了体质、延长了生命。
美国洛杉矶市几名晚期艾滋病患者经“扶正固本”、“化瘀解毒”方药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恢复正常生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医诊疗所史密斯和克鲁斯传统医学研究所达曼南达联名发表论文,认为根据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从中医辨证施治角度入手,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辨型分证以脾虚血亏型、肺气阴两虚型、肾精不足型和肾阴不足型为多见,并提出各型的治则和方药。
他们认为,在艾滋病前驱症期运用中药治疗,可以控制、逆转艾滋病的进展。香港学者谢永光认为艾滋病纯属“虚证”范畴,宜补而不宜泻,中医防治本病应以提高免疫功能、加强患者防御能力为主要目标。正气受损,应按《内经》“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治疗应扶本益阴,补其不足,不可攻其有余。目前国内对艾滋病的辨证分型大致还有:热陷营血、肺肾亏损、肾阴亏损、肺阴不足、热盛动血、正虚瘀结、热毒炽盛、气血亏损、气阴两伤、肝肾阴虚等;治则有益气补肾、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活血解毒等。
中药方剂研究 (1)复方: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讲师羽田雅夫等发表一篇试验报告认为,人参汤、小柴胡汤可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淋巴细胞数量,特别是人参汤可使吞噬艾滋病病毒的自然杀伤细胞(NK)增加,从而提高免疫力。羽田曾对9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做过试验,其中4人服人参汤,5人服小柴胡汤,每日服用量为7.5g,其后发现,服人参汤的患者中有3人NK细胞增多,本来受艾滋病病毒影响而减少的T淋巴细胞增加0.5~0.6倍,认为这项研究给预防艾滋病带来了希望。
另有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三黄解毒汤、三甲养阴汤、牛黄解毒丸、清宫汤、八味黄芪片、六味地黄丸、补阴汤、消炎解毒汤、龙胆泻肝汤、白虎人参汤、羚羊钩藤汤及“艾滋宁”、“爱滋可宁”、“艾滋一号方”等中成药,其确切疗效尚有待于临床验证。(2)单味中草药: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单位对单味中草药防治艾滋病做了大量的筛选工作,初步确定有效的为:人参、党参、沙参、玄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灵芝、阿胶、胎盘、鸡血藤、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刺五加、肉桂、白术、甘草、山药、香菇、菜豆、猪苓、当归、地黄、蝮蛇、淫羊藿、杜仲、云苓、苡仁、黄精、天门冬、何首乌、大枣、云芝、牛皮胶、附子、虫草、仙茅、菟丝子、鹿茸、赤芍、白芍、杞子、五味子、旱莲草、百合、桑椹、桑寄生、牡蛎、丹参、黄连、黄柏、银花、大蒜、穿心莲、山豆根、连翘、鱼腥草、大青叶、靛玉红、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知母、板蓝根、龙胆草、十大功劳叶、苦参、蒲公英、苦地丁、柴胡、麻黄、水牛角等。
其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有甘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大枣、杞子、杜仲、百合、天冬、熟地、五味子、菟丝子、生姜、山萸肉等。国外对甘草颇为重视,日本学者后藤洋一等于1987年研究证明,中药甘草所含的甘草甜素(GL)在试管内对艾滋病病毒有抑制繁殖及抑制细胞变性作用。为此,他们对11名艾滋病毒感染者投给甘草甜素进行临床试验。”其结果表明,有6名患者末梢血淋巴细胞的T4/T8比值上升,4名患者的T4淋巴细胞数增多。日本Ono发现小柴胡汤对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活性有强有力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黄芩作用最强,并已分离出黄芩甙元及黄芩甙两种有效成分。但它对逆转录酶的抑制是高度特异性的,而对细胞DNA多聚酶α和β则无抑制作用。
此结果支持小柴胡汤对宿主细胞无毒的事实。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杨显荣博士领导该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合作,进行一项中药治疗艾滋病的实验研究,发现牛蒡子、紫花地丁、夏枯草、一见喜、黄连、穿心莲、千里光、紫草、金银花等中药有抑制艾滋病病毒生长的作用。美国学者发现,中国黄瓜根萃取物——蛋白GLQ223具有杀死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细胞而不损害健康细胞的功能。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疗研究中心学者发现,蓖麻油中的蓖麻白蛋白是艾滋病毒和癌细胞的克星,并认为是对付艾滋病的“生物导弹”。
中医辨证用药研究 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赴国外试治艾滋病小组对30例艾滋病患者,根据其症状表现分为肺胃阴虚、脾胃虚损、脾肾亏损、热盛痰蒙四型进行论治;黑龙江中医学院黄炳山教授1988年在美国与当地医生合作,将19例艾滋病患者辨证分为三组:一为体虚外感,主要按卫气营血辨证;二为虚损之候,病在脾、肺、肾等脏腑之气血阴阳亏损;三为合并淋巴结肿大者是在脏腑气血亏损的基础上,功能进一步失调,产生痰浊、瘀血,以致形成痰核、癥瘕、积聚等而使病情加重,复兼外感则病情恶化,乃致阴阳离绝。凡用中医辨证治疗者,一般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针灸治疗 研究国内外有关专家经实践证明,针灸疗法能促进人体T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激发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美国史密斯教授从1982年12月至1987年底,采用针灸治疗150例艾滋病患者,其中许多属气虚型者,经治疗两周后,即出现良好效果;坚持治疗则乏力、盗汗、腹泻和体重降低等症状继续得到控制,T细胞降低得到改善。
墨西哥科伦坡医科大学是担任世界卫生组织预防艾滋病全球规划的治疗中心,至1988年9月,该中心研究人员已接治2000名艾滋病患者,应用针刺治疗,其效果表明比服任何药物都好,使患者延长了寿命。由此可见,针灸已成为国际防治艾滋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1 吴伯平.了望周刊,1986,6(23)∶23
2 黑龙江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药信息,1986,3∶20~24
3 谢永光,台湾自然疗法,1987,1∶24~25
4 后藤洋一等,医学のゅみ,1987,140(8)∶619~620
5 羽田雅夫等,第1回日中东洋医学会议论文集,1987,9∶120
6 金赫炎,中医药研究资料,1999,1∶21~23
7 苏诚炼,中医杂志,1990,2∶26~29
8 苏诚炼,中医杂志,1990,3:27~30
(中国中医研究院苏诚炼主任医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