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23页(3019字)
简称再障或AA,由多种病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病症,为一种严重的血液病。
它分原发的和继发的两种。原发者病因不明,患者多为青壮年。继发者为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引起,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与上述因素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继发性再障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继发性再障约占所有病例的53.1%~75.4%。再障的研究引起了血液学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应用中医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再障约从60年代开始。从发表的资料统计,治疗的病例数在1500例以上,取得了显着成绩。
中医认为再障属于血虚、血枯、血证、虚劳、虚损等范畴。血液的生成与心、肝、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再障的分型,60年代以前多按气血辨证,分为气虚、血虚、气血两虚三型。60年代后多按脏腑、阴阳辨证。80年代末,经过几次全国中西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的讨论,将急性的和慢性再障分为急劳髓枯型、阴虚型、阳虚型及阴阳两虚型。1989年6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讨论会上,又将再障的分型与肾联系,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及肾阴阳两虚型。
急性再障归纳在肾阴虚型内。对再障的治疗,60年代以前以补益心脾或补养气血为主。70年代在前法的基础上出现了补肾或补肝肾的治法。
80年代以来,几乎均以补肾为主,或兼健脾,或兼活血,或兼补气血,或兼清热解毒。治疗以复方为主,多数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辨证论治。具体方剂有大菟丝子饮、十四味建中汤、保元汤、生髓补血方Ⅰ号及Ⅱ号、左归饮、右归饮、活血益髓汤、归芍地黄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一甲复脉汤等加减。
单方成药有生血丸、补血丸、血宝、脑灵素、乌鸡白凤丸、七宝美髯丹、仔猪圉丸、马钱子、七味汤、硝酸一叶萩碱等。对于急性再障的治疗,有的作者分为两型:急劳髓枯温热型者,宜凉血解毒,用凉血解毒汤;虚寒型者宜温补脾肾,填精益髓,用加味参芪仙补汤。
慢性再障的疗效,根据1980~1990年期间病例数在20例以上的19篇文章报道,共923例,有效率在54.55%~95.8%之间,平均为82.9%,这反映80年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障的水平。本病基本治愈率平均为23.3%,说明治愈的难度很大。远期疗效,一组慢性再障170例,远期总有效率为62.9%,1a、2a、5a、10a的生存率分别为90.30%、88.99%、88.01%、79.45%,有逐年递减趋势。存活最长者为23a以上,至今仍健在。
急性再障的疗效,报道相差悬殊,一组32例,有效率为71%,其中治愈及缓解率为64.5%/,病死率为16.1%。另有报道,13例中有效率为15.4%,病死率为53.3%,7例无效。一组5例,4例无效并恶化死亡。这几组急性再障病例均用西医常规疗法加中药,疗效相差如此之大,可能与对诊断标准的掌握有关。
关于远期疗效,有报道随访急性再障患者出院时存活的12例,1年后有2例痊愈,5例进步,2例无效,3例死亡。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提出治疗再障的5条原则,即:(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坚持治疗;(3)维持治疗;(4)联合治疗;(5)先治疗合并症;应用于临床可提高疗效。
其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病程在半年以内的慢性再障,治愈缓解率达90%。
实验表明,大菟丝子饮(1)能提高马利兰引起造血损伤小鼠CFU-S,CFU-D及CFU-E数量;(2)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3)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存活时间延长82.6%;(4)能提高小鼠小剂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存活率;(5)急性的或亚急性的毒性试验表明,该方药无毒。
可长期服用。十四味建中汤及保元汤均有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补肾方药能刺激小鼠骨髓GM-CFU-D生长,补肾阳法优于补肾阴法,而补肾阳法中灌胃给药途径优于注射。
硝酸一叶萩碱治疗再障的原理是使植物神经兴奋,致骨髓血流加速,小血管扩张,毛细动脉血流增加,改善造血微环境,刺激造血干细胞增加。近年来,人参也常用于治疗再障。实验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人参液对CFU-E有不同影响,1/2000人参液可显着促进CFU-F的生长,浓度过高时,反抑制CFU-F生长,故用人参治疗再障,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以防发生副作用。还有人用叶绿素铜钠盐治疗慢性再障60例,有效率80%。
从中药蚕砂中提取的叶绿素,其基本结构与血红蛋白的结构极其相似,故能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造血。小鼠实验证实,叶绿素铜钠盐对CFU-S、骨髓CFU-GM、CFU-E及骨髓有核细胞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骨髓基质细胞的修复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近年来国外在再障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新进展,特别在造血生长因子、生物反应调节剂、免疫、病毒等对造血调控机制的影响,以及在本病发病机制的作用、造血活动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一些造血生长因子,特别是某些细胞因子,集落利激因子的临床应用,SAA的治疗等方面不少经验值得借鉴。国内取得的主要成绩有:(1)摸清了中国再障的发病率为0.74/10万。(2)采用祖细胞培养T细胞亚群、造血因子、微量元素、雄激素药敏试验。再障的动物模型等方法研究再障的发病机制和分型,出现了可喜的苗头。(3)雄激素的疗效机制研究接近分子水平,胎肝输注的疗效得到进一步验证,运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等5条原则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了慢性再障的疗效。
(4)ATG、CSA、HDMP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日渐增多,改善了SAA的预后。(5)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对本病目前虽有较多治疗方法,但总的来说效果还不够满意。急性再障除骨髓移植可使患者缓解外,多数患者于半年至1年内死亡,有的甚至2~3月内死亡,死亡原因多为脑出血和败血症。慢性再障通过治疗约可使1/3患者治愈,少数患者死亡。死亡原因有的是因为急性变后死于脑出血和败血症,有的由于合并继发性血色病,死于肝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或糖尿病等。因此,如何提高再障特别是急、重型再障的疗效,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等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叶耀光,等.现代实用血液病手册,1984
2 熬忠芳,等.血液病的现代治疗,1990
3 邓家栋.临床血液学,1986
4 第3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1
5 储榆林.第5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纪要.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12(3)∶160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杨留副研究员、王天恩主任医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