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中的中医药应用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8:29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35页(2730字)

目前,世界上每年的器官移植总数已超过25000例,并以每年10%的增长速度递增。

据美国统计,肾移植占器官移植总数的76%,等待肾移植的人数约为实际移植人数的144.9%。中国的有关资料表明,到1988年底,中国肾移植总数已达3199例,目前已超过5000例。中国因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最终引发肾功能衰竭者,根据几个大城市的统计,发病率为100/100万,需进行肾器官移植的比例十分可观。为了有效地解决肾移植过程中的异体排斥反应,目前世界上一致公认的应用药物为环孢素(CSA),它在肾移植过程中能有效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产生和释放淋巴因子,但不会影响抑制性T细胞,从而使移植肾的存活率提高10%~20%。

这种强烈的免疫抑制剂对一年存活率的提高已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对移植后较长时间发生的慢性异体排斥反应却无能为力。为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各国医学界提出和采用了多种方法,其中主要有:(1)HLA配型。近年研究资料表明,HLA相配的移植肾比HLA不相配的移植肾存活期长,其中存活20年的50个移植肾全部是HLA相配的。但HLA相配实际操作相当困难。这是因为HLA配型需要在移植前对供者和受者的抗原通过试验组对,而对300种已知抗原的不同血清进行鉴定,要达到完全配伍的概率相当少。(2)强烈抑制剂环孢素的理想运用。理想用药分4个阶段,目的是有效地减少急慢性排斥反应和肾中毒,并联合用药,减少远期并发症。(3)单克隆抗体的运用。

在治疗和预防移植肾的急性排斥过程中与CSA同用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抗体均取得排斥逆转的效果。(4)中医中药的运用。

由于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中是无选择地抑制,正常的细胞和机能也被破坏,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在给予抑制剂同时采取中医中药治疗,既能极大发挥抑制剂的药理功效,又能减少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在肾移植的过程中选择一种既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又无副作用的中药抑制剂,已成为中外医学界极为关注的课题。

肾移植后,患者在服用强烈免疫抑制剂的同时,服用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排异反应,调理阴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近年来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1981年,叶朗清将治疗肾移植过程中的排异现象视为孕妇因免疫原因引起的流产。中医学认为怀孕是“肾以系胞”,而“护胎者气也,养胎者血也”,说明胎儿是靠母体“肾”的功能和“气血”的营养方能在母体内生长发育而不致流产。

如肾虚则胎元不固,气虚则不能护胎,血虚则不能养胎,从而导致流产。

对于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辨证,一般都表现为肾亏阴损、气血两虚。所以,采用像保护胎儿避免流产的安胎方法应用于治疗肾移植的排异反应收到一定的疗效。补肾安胎基本方由川杜仲、川续断、金毛脊、桑寄生、苎麻根各20g组成。

从统计资料看,术后6个月服用“安胎方”和对照组相比,两组发生排异次数分别为平均每人为1.5次和2.8次。患者在服用中药前后进行免疫功能的检查(免疫功能变化见下表),提示安胎中药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功能,而且长期服用无任何副作用。1982年谢桐对安胎药物的有效部分作了筛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补肾安胎药(川杜仲、川续断、金毛狗脊、桑寄生、苎麻根)同强的松效果相仿,能明显延长魏氏大白同种植皮片存活时间。

可见“安胎法”在肾移植临床治疗中能起到缓解急慢性排异反应的作用。

表1 息者服用中药前后的免疫功能状况

1983年苏祥扶提出在肾移植后为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加服养阴活血等中药,并认为补肾安胎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对肾移植的排异反应似有轻微减轻作用。从临床观察到的肾移植患者在排异反应激烈时,主要症状为移植肾胀痛、舌质紫暗关节痠痛、头痛发热。在排异反应缓解时则舌质红、低热缠绵、心悸失眠等。中医辨证属气阴两伤、正虚邪实。养阴活血方主要是扶正祛邪,益气养阴,行气活血,调整阴阳。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服养阴活血方药者与对照组相比,排异反应进程缩短一半,且使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也较轻。养阴活血方药者主要由丹参、赤芍、红花、天冬、麦冬、生地、玄参组成。

动物实验证明,该方药对溶血空斑形成有显着抑制作用。从肾移植的治疗过程看,“养阴活血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崔金才等在1983年、1985年提出,在肾移植后出现的移植肾肿大且有压痛、发热、少尿与烦躁等排异反应症状,均属中医的“瘀血”范畴,应从中西医结合方面探索治疗急性排异反应的有效方法。认为“活血化瘀法”既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善移植肾的血循环和“血瘀肾”的微循环,又能提高移植肾组织血液的摄氧能力,从而加速其修复过程,促使肾功能得以改善。

洪氏报逆在肾移植患者中单用西药、加用活血化瘀中药两组病例中,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中药对逆转排异反应和移植肾的存活发挥了协同作用。实验资料证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丹皮、赤芍、当归、红花、延胡索、桃仁等药物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和不同程度的抑菌功能。活血化瘀药物还具有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资料显示,益母草、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制大黄和甘草组成的方剂,有明显抑制抗体形成的细胞和血凝抗体的效能。

活血化瘀药物可能通过加强抑制T细胞的作用,以改善移植肾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叶朗清,等.中医杂志,1981,3∶182

2 谢桐.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2,3∶108

3 朱洪荫,等.中医杂志,1983,12∶65

4 苏祥扶.中医杂志,1983,3∶65

5 苏祥扶,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42

6 崔金才.新中医,1985,5∶4

7 董明明,等.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86,2∶83

8 谢桐.国外医学(泌尿学分册),1989,6∶241

9 袁波,译.国外医学情报,1992,10

10 远博,译.国外医学情报,1990,8∶12

(上海中医学院慧筠主治医师撰;张天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