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肛瘘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8:48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39页(3024字)

肛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外科疾病的3%~5%,占肛门病的25%,发病率次于痔疮。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40岁的中年人为最多见。婴儿肛瘘主要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5∶1。

中医药治疗肛瘘早在《五十二病方》中便有记述:“杀,取其脬,以穿籥,入肛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割去其巢,治黄芩而屡傅之”,即把狗的膀胱套在竹管上,插入肛门吹胀,将直肠下端患部引出,然后以手术切除肛瘘,并用黄芩煎液敷治。挂线治疗肛瘘,始见于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用芫花煮线,挂破大肠,七十余日获全功,……不拘数疮,上用草探一孔,引线至肠外,坠铅锤取速效,药线日下,肠肌随生,僻处既补,水逐线流,疮口鹅管全消,七日间肤全如旧,……线既过肛,如锤脱落,以药生肌,百治百效”。

清代除沿袭历代方法治疗痔瘘外,还发明了探肛筒、过肛针、弯刀等器械,对痔瘘的诊治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治疗肛瘘以手术为主,其原则是:(1)准确找到和处理肛瘘内口,防止造成假道和人为内口;(2)高位肛瘘要妥善处理肛管直肠环之肌群,防止损伤肛门功能;(3)切开或行挂线术后,须保持疮面引流通畅,防止假性愈合。国内外治疗肛瘘的难点集中在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对肛管直肠肌群处理的难度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率,所以至今尚未找到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而瞩目于中医的挂线疗法。国内广泛采用的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的术式。这是1956年以来周济民、顾伯华等在继承中医传统的挂线术基础上吸取现代医学对肛瘘病因学和解剖学研究成果提出的,通过近40年国内广大医家的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此种疗法的优点是,手术方法比较简单,疗效显着,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肛门失禁等后遗症。周济民用此法治疗94例,1次手术治愈82例,因病变复杂需分期手术的经两次以上手术治愈12例,随访病例均无明显后遗症。

曹吉勋等治疗194例,1次手术治愈188例,两次手术治愈6例。对高位复杂性肛瘘实行挂线治疗不致影响肛门的排便功能,周济民、林之夏、邓正明等对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他们认为挂线的异物刺激作用可引起括约肌断端周围轻度炎性反应,由于炎性纤维增生,可发生粘连固定作用。

“挂线”慢性勒割造成的裂口修复,是在耻骨直肠肌、内外括约肌基本保持功能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术后不会引起大便失禁。他们还指出,由于挂线所使用的橡皮环能保持“力”的均衡,被勒割组织的上缘曲率大于下缘,外侧的曲率大于内侧,致使橡皮环从偏向下缘和内侧的引流口附近排出,不致包埋于组织中。此外,在慢性勒割过程中,“异物炎症”作用与橡皮环紧缩力作用相辅相成,两者协同,促进组织坏死。由于机体组织的排他性和橡皮环的引流作用,使疮面坏死液及时排出,为瘘道基底部组织的增生创造必要的条件。

近年来有些医家采用切除缝合术,认为可缩短疗程、减少疤痕。刘生等对372例肛瘘手术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切除缝合术适于低位单纯瘘,治愈时间仅9d。李尚忠等治疗168例,一期缝合治愈164例,延期治愈4例,亦认为此法仅适于低位肛瘘。刘占春等以弧形切开缝合术治疗高位肛瘘252例,一期治愈236例(93.6%),二期愈合11例,2次手术治愈5例。

金相国用保留肛门括约肌的高位肛瘘切除缝合术治疗25例,23例术后一期愈合,两例术后并发感染而延期愈合,由于切除缝合法比较适宜于低位肛瘘,高位肛瘘二期愈合的病例占有一定数量,且个别病例出现厌氧菌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影响此种手术的推广应用。国外开展保存括约肌的手术疗法有所进展,日本医家高野正博、宇井来等对此术式进行了研究,国内医家亦有类似报道,由于手术较为复杂,而且亦有失败的病例,所以尚未被国内广为接受。

华钟采用切开内口、外端拖线疗法,可以减少复杂肛瘘由于多处切开形成的疤痕变形,治疗105例,均获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2d。

肛瘘的的发病原因,绝大多数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病症。

治疗肛周脓肿的传统方法是先切开排脓,待急性炎症控制约2~3个月后形成肛瘘,再行手术治疗肛瘘。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此法疗程较长,又容易加重肛隐窝感染而形成新的脓腔、支管,使肛瘘复杂化,故主张早期行一次性根治手术治疗。

其方法是:在腰俞穴麻醉(低位骶麻)下,于脓肿波动明显处作放射切口排脓,并以银质软探针自切口探入,找到感染肛窦内口,行切开术或挂线术。1982年廖荫元用此法治疗70例,治愈69例,平均疗程22.8d,随访1年,未见复发。

张有生等治疗290例,一次手术治愈285例,再次手术治愈5例。王文科治疗401例,一次手术(含切开术、挂线术、开窗术)治愈率96.8%。

司永令等治疗230例,一次切开挂线治愈228例。也有学者认为,在急性肛周炎炎症期作较复杂的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损伤过多的肛周组织,对于高位感染灶容易形成假道。

对婴儿肛瘘既往多采取非手术的保守疗法,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医家主张以积极的治疗方法对待婴儿肛瘘,即在肛周脓肿期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或切开排脓后7~10d,待肛周红肿消退,炎症基本控制时,进行肛瘘切开术或挂线术。

唐汉钧治疗婴儿肛瘘104例,全部治愈,患儿平均年龄为5.1个月,累计患有肛瘘142次,行切开手术102次,平均治愈时间为17.2d;切开挂线手术40次,平均治愈时间19.5d,随访3~6月,无1例复发,疤痕小,愈合良好,肛门排便功能正常。

杜克义报告48例,全部治愈,认为手术治疗婴儿肛瘘,有疼痛轻、出血少、无尿滞留、无感染等优点。免疫学研究成果表明,婴儿期免疫功能低下,肛周容易发生感染,形成单发肛瘘或多发肛瘘,早期采用积极的疗法是可取的。

中医药治疗肛瘘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切开加挂线术疗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高位肛瘘临床治疗的难点。

【参考文献】:

1 张金哲.中华外科杂志,1979,3∶203

2 林之夏,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0

3 周济民,等.中医杂志,1983,24(3)∶23

4 邓正明.中国肛肠病杂志,1984,4(3)∶11

5 华钟.辽宁中医杂志,1986,10(12)∶28

6 李尚忠,等.中国肛肠病杂志,1986,6(4)∶22

7 孙福庆,等.中国肛肠病杂志,1987,1∶35

8 王文科.中国肛肠病杂志,1989,9(1)∶15

9 唐汉钧,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5∶44

10 金宪,等.中国肛肠病杂志,1991,11(3)∶7

(上海中医院华医院博士生导师唐汉钧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