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牙周病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59:27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51页(2399字)

牙周病是发生于牙齿周围组织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它和龋齿一样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口腔疾患。

世界卫生组织将龋病列为心血管病与癌症之后即第3位重点防治的疾病,而牙周病的发病率仅次于龋齿,且病程长,治愈率低,易复发。其临床特点是初起无自觉症状,一旦发生牙龈红肿、牙周袋溢脓、牙齿松动、疼痛时往往已趋晚期。

若不及时作有效治疗,其牙齿丧失的数目不是单个的,而是多数甚至同时累及全口牙齿,造成缺牙,从而影响全身健康。口腔卫生不良、牙石刺激、食物嵌塞、细菌感染和菌斑形成是引起本病的局部原因。全身状况差、抵抗力降低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营养不良等是牙周病发生的全身因素。治疗需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同时进行,但疗效欠佳。

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缺点是容易引起牙龈收缩、牙根暴露、牙间隙增宽,不但会产生冷热刺激症状,如果是门牙还会影响美观,不易被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牙周病则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中医无牙周病之称,历代文献资料对“齿衄”、“牙痈”、“齿漏”、“牙宣”等症状的描述与本病基本相同,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虚、胃火、脾肾不足、气血两虚、风热上扰等有关,对其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都作了概述。如《景岳全书》说:“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若肾阴本虚,胃火复盛,上实下虚而为热渴肿痛者,玉女煎为最妙”。《血证论》认为:“口乃胃之门户,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随之动……”。

《诸病源候论》说:“牙齿皆是骨之所络,髓之所养。……若血气充实,则髓强盛,其齿损落,犹能更生,若血气虚耗,……不能复生”。

现代中医治疗牙周病,主要是根据临床发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结合全身状况进行辨证论治,采用整体治疗和局部用药方法,其辨证分型是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可以归纳为胃火炽盛、风热搏结、阳明湿热、肾虚胃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等多种类型,由此而有清泻胃火、疏风清热、清热燥湿、补肾清热、滋补肝肾、温肾壮阳、气血双补等众多治法及与其相适应的方药。

总的分实、虚两大类,治以清泄胃火及补肾固齿二法。清泄胃火常用药物有黄连、生石膏、丹皮、生地、紫草、大青叶、蒲公英、银花、野菊花、夏枯草、山栀、连翘、黄芩、大黄等。

补肾固齿常用药物有黄芪、肉苁蓉、骨碎补、仙灵脾、枸杞子、女贞子、补骨脂、续断、桑寄生、熟地、血藤、肉桂、附片等。有学者报道益肾固齿药物能促进牙槽骨再生,使牙齿趋于稳固,改善咀嚼功能。

他们采用注射可的松造成动物牙周病的肾虚模型,然后喂食补肾固齿药物并设对照组,经一般观察和显微镜观察,发现给予补肾固齿药物后,出现牙槽骨重新沉积,成纤维母细胞的活跃性增强,并有调整内分泌作用,还可使低下的RNA、DNA合成率提高,使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能明显地改善可的松造成的肾虚牙周病,变。

这一实验为中医治疗牙周病提供了动物模型和实验手段。

中医治疗牙周病在局部用药方面已从古老的传统型吹口剂发展成用冰硼散、锡类散、青黛散、珠黄散等局部涂搽,用各种中药制成的漱口剂作漱口用,做成牙粉型和牙膏型刷牙剂作刷牙用,做成牙龈粘膜注射剂作粘膜局封用,做成膜剂作牙周袋内药膜插入用,还有针灸及耳针等多种治疗方法。近几年来,牙周袋内局部用药已引起有关学者重视,特别是牙龈粘膜注射剂和牙周袋内膜剂的使用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病的牙龈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如将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中药制成注射剂,加上2%普鲁卡因,按3∶1比例,在每一患病牙龈附近粘膜处作局部封闭,可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活跃新陈代谢,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用清热解毒中药制成药膜,剪成细小药条插入牙周袋中,能缓慢释放药物,持续性地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和聚集。

体外实验资料证明,这些药物可抑制螺旋体等多种杆菌,临床应用后,观察牙周袋内的菌丛组成发生变化,厌氧菌比例显着下降。

在临床报道的文献资料中,不论中药内服或局部用药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若采用内外并治、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其疗效更佳。

由此可见,中医药在牙周病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并且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途。但是总体看来,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方法和辨证标准,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客观指标和系统的对照观察研究资料,还只停留在以中药内服和局部用药为主的临床观察,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没有明显的突破。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防治牙周病已成为口腔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西医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明确,治疗效果也不够理想。而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却大有发展前途。目前的状况是口腔医务工作者熟悉中医的人很少,又缺乏专门的机构来领导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发展中医口腔学科,建立中医口腔科,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当务之急。一方面须从有关资料中发掘整理出系统的实用的文献,汇编成专着,另一方面在临床应广泛开展中医药防治牙周病的系统性研究,以使这一领域研究工作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徐渭桥.浙江中医杂志,1982,8:368

2 张学能,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5:25

3 樊明文,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8,23;23(6):324

4 赵瑞芬,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8,23(6):368

5 雷焰中.湖北中医杂志,1989,1:19

(上海市中医门诊部曹翠娥主任医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