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皮细胞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3:02:3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99页(4641字)

起源于胚胎时期的中胚层脏层,覆盖于身体的浆膜腔,如心包腔、腹膜腔和胸膜腔等部位。

1863年以雷克力豪森(von Recklinghause)为代表的学者,把间皮细胞归属于内皮细胞。1875年诺伊曼(E.Neuman)等则把间皮细胞归类于上皮细胞。

1890年迈诺特(C.S.Minot)和1891年尔(F.P.Mall)认为,间皮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既不同于内皮细胞,也有别于上皮细胞。

于是他们称之为间皮细胞。

在临床医学上,作为生命支持疗法的腹膜透析广泛应用,腹腔手术后腹膜粘连的发生和自体腹膜血管修复术的开展,促使进一步研究间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间皮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

1893年科洛索瓦(H.KolosSow)最早在实验动物的腹膜和心包膜间皮细胞表面观察到平均长度为2μm,均匀而密集分布于整个细胞表面的微小胞质突起。他命名这种突起为“茸毛”。

尼古拉斯(L.Nicolas)和穆斯卡特略(S.Muscatello)分别在大小肠的浆膜也发现同样的“茸毛”。1936年克洛宾(G.Chlopin)的研究,并未观察到“茸毛”。他指出,这种“茸毛”可能是蛋白质在细胞表面凝固所形成。同年,波斯卡·泰塞(L.Poska·Teiss)在大鼠心外膜间皮细胞的实验中,也没有发现“茸毛”。

马克西莫瓦(Z.Maximow)则提出了异议。1953年博里斯科(A.Borysko)等在研究尿囊细胞的实验中,发现细胞表面有许多类似小肠绒毛的突起,但更为纤细。

所以,他们称这种微小突起为“微绒毛”。1954年奥杜(D.L.Odor)首先在电镜下证实了间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并对其内部结构作了初步的描述。

微绒毛由中央的细丝区和周围的无丝区组成。细丝区的细丝从10~50根不等,平均直径6nm。

无丝区宽20~30nm。在微绒毛横切面上,细丝以正六边形排列。

这种排列有着明显的几何学意义.它使得相同成份的排列效率为最高。细丝与微绒毛纵轴相平行,顶端附着于质膜内面,下端插入间皮细胞终未网,并与终未网内的细丝相交织。

终未网为微绒毛提供了相当的牢固度,并供给营养。

1973年安德鲁斯(P.D.Andrews)对大鼠腹腔脏器表面间皮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根据微绒毛的疏密,分为3种类型:膀胱和腹壁间皮细胞微绒毛最少;肝、胃和肠间皮细胞微绒毛次之;脾、心、肺和膈间皮细胞微绒毛最多。

他还发现,肺、脾间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分布均匀,肝、胃和肠表面者则不均。1977年巴拉迪(A.F.Baradi)利用扫描电镜对小鼠膈腹膜、腹前壁腹膜和小肠浆膜的间皮细胞作了观察,发现有些部位间皮细胞微绒毛形成网络或花环状。他认为微绒毛的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活动度较大的器官。当器官活动度增大时,微绒毛的疏网状结构变平坦、不明显;反之,可出现密集的疏网。

1990年戈戴奥(E.Ggudio)等发现,家腹膜最长的微绒毛分布在肝、肠系膜和大网膜,最短的微绒毛位于膈和胃脾韧带。1991年李继承等的研究表明,人体盆壁腹膜间皮细胞微绒毛最长,呈弯曲状,并与相邻微绒毛连接形成网络;膈腹膜间皮细胞微绒毛长而密集,形成丛状;腹前壁腹膜间皮细胞微绒毛较短,分布稀疏,不形成网络。

此外,膈胸膜间皮细胞微绒毛类似膈腹膜,但分布更为密集;心包壁层底部间皮细胞的微绒毛最短,呈逗点状。他们认为,不同部位间皮细胞微绒毛的这种差异,可能与相应部位间皮的活动程度有关,即活动度大的间皮与相邻组织磨擦也大,因而微绒毛长而密集,形成网络。李继承等在实验中还发现,间皮细胞微绒毛有一些特殊形态:(1)鼓槌状微绒毛;(2)分叉状微绒毛;(3)一根微绒毛主干上有多根次级微绒毛;(4)微绒毛内含有吞饮小泡;(5)在微绒毛根部或其边缘有吞饮小泡的开口。由于微绒毛的这些特殊形态和分布,以及微绒毛内和根部的吞饮小泡,使间皮细胞表面积大为增加,有利于腹膜内物质的交换,并为病理情况下腹水的形成和吸收提供较大的面积。

多尔顿(L.Dalton)发现在胃与附睾的分泌细胞存在着微绒毛。微绒毛的存在增加了分泌细胞的分泌面积。

巴拉迪也观察到微绒毛末端膨大处表面凹陷,并形成沟或窝。他们认为,微绒毛表面的窝可能是分泌物排出的痕迹。

李继承等在实验中也有类似发现,但微绒毛是否有分泌功能,各家说法不一,尚待进一步探讨。

1954年奥杜(D.L.Odor)用电镜首先观察了覆盖小鼠卵巢的间皮细胞。

他发现,间皮细胞位于基底膜上,呈扁平状,其中有核部位较厚。细胞核多呈不规则的分叶状,常有核仁。

在细胞质内,有许多胞质小泡,线粒体和内质网。细胞连接发育良好,近细胞游离面有紧密连接。

1964年费多尔哥(M.E.Fedorko)等对家兔腹膜间皮细胞的研究表明,间皮细胞的内质网较少,多集中在细胞核附近,且均为粗面内质网。发育差的粗面内质网揭示间皮细胞很少有合成蛋白能力。间皮细胞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含有丰富的小泡。奥杜发现,间皮细胞小泡的边界是致密的,中央区色浅。

小泡直径为14~90nm。克卢格(T.Kluge)认为,这些小泡属于吞饮小泡,可相互融合成大泡,并与细胞游离面或细胞间隙交通。巴拉迪在实验中将小泡分为两组,A组小泡圆形、边界很薄,中央区色深,直径为45~90nm;B组小泡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厚,中央区清亮,直径45~270nm。在外形上B组小泡较A组更不规则。他认为,间皮细胞小泡具有物质转运功能。1983年戈特洛伊布(L.Gotloib)等发现,家兔肠系膜间皮细胞的小泡,有时可排列成行,相互融合,形成横贯细胞的通道。

他们认为,间皮细胞小泡在一定大小的分子转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腹膜透析的重要形态学基础之一。随着间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不断发现,1989年斯莱特(N.J.Slater)等和1991年李继承等进一步对人腹膜间皮作了研究。

李继承等发现,人体膈腹膜间皮细胞有许多小泡,小泡可单个或成簇、成串存在,并融合成大泡或细胞内通道,以大泡或单一小泡开口于细胞游离面、基底面和细胞间隙。在盆壁腹膜间皮细胞,则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但小泡缺如。他们首次将腹膜间皮细胞分为两型,即位于膈腹膜的小泡型间皮细胞和位于盆壁腹膜的内质网型间皮细胞。关于间皮细胞的分型,早在1967年克卢格(T.Kluge)和霍维杰(T.Hovig)对大鼠心包间皮细胞研究中,已有类似报导。

然而,内质网型细胞是否是真正的间皮细胞?埃斯克兰(G.Eskeland)提出了鉴别间皮细胞的标准是很有意义的,即(1)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2)细胞位于基底膜上;(3)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4)胞质内有吞饮小泡。李继承的内质网型间皮细胞符合上述3条主要标准,仅为胞质内缺少吞饮小泡,而代之以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尽管巨噬细胞偶可出现在间皮细胞之间,但巨噬细胞从不位于基底膜上,胞质内有大量的吞噬泡和线粒体,游离面亦无微绒毛,只是有许多不规则的伪足。

所以,巨噬细胞与内质网型间皮细胞有显着区别。

小泡型和内质网型间皮细胞代表两类具有不同功能的间皮细胞。巴拉迪认为,间皮细胞胞质内不同类型的小泡,是处于不同阶段的胞饮。

小泡开口于细胞游离面或基底面,就是胞饮作用的开始或结束。间皮细胞的小泡参与腹膜腔内液体的转运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

内质网型间皮细胞拥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提示这类细胞具有高度的蛋白合成功能。因此,克卢格指出,内质网型间皮细胞产生液体,小泡型间皮细胞主司液体吸收。李继承等则更为明确地认为,在人体腹膜腔内,小泡型间皮细胞参与腹膜腔内液体转运;内质网型间皮细胞可能与腹膜液产生有关。

在间皮细胞领域里,对其形态和功能已做许多研究。

但间皮细胞与临床医学有关的课题则刚起步。如在外科手术中,间皮细胞损伤可释放凝血活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腹膜粘连。

但是当存在于间皮细胞内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增高时,则能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纤维蛋白溶酶是一种纤维蛋白裂解酶,能在72~96h自动溶解纤维蛋白性粘连。

因此,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研究,对减少患者术后腹膜粘连有重要意义。此外,在间皮细胞相邻微绒毛之间有许多直径为15nm的微丝。微丝和微绒毛连接构成微绒毛网格,使间皮细胞表面的粘液不致流失,保持浆膜面滑润,减少磨擦及由此造成的损伤。安德鲁斯认为,由微绒毛、细胞衣和微绒毛网格内的浆液所形成的润滑垫,能保护间皮细胞免遭损伤。在长期的腹膜透析中,即使最轻微的浆膜损伤,就可使润滑垫丧失,间皮细胞受损,引起炎症,导致硬化性腹膜炎,对此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学者试图应用粘多糖、高分子右旋糖肝等覆盖创面,保护微绒毛,刺激细胞衣形成、浆液分泌,以减少硬化性腹膜炎的发生。但这种方法的疗效如何,尚待进一步确定。在脉管外科领域里,有人应用自体腹膜作为修补血管的材料,并有成功的手术报导,也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Odor D. L. Observations of the rat mesotheiium with the electron and phase microscope. Am J Anat. 1954,95:433 ~465

2 Gotloib L. Ultrastructure of normal rabbit mesentery. Ne-phron, 1983,34:23~255

3 李继承,腹膜粘连形成及防治的新进.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88;4:210~213

4 李继承,等.间皮细胞微绒毛的超微结构和功能,科技通报,1989;5(5):44~48

5 Slater N. J. et al. The ultrastructure of human abdominal mesothelium. J Anat, 1989,167:47~56

6 Gaudio E. et al.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oopy morphom-etrio study of the rabbit peritoneal surface. Anat Rec. , 1990,228:145 ~ 150

7 李继承,等.人胎腹膜壁层间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解剖学报,1991,22(3):318~321

8 李继承,等.人体腹膜壁层间皮细胞微绒毛的超微结构,解剖学杂志,1991,14(2):131~133

9 李继承.人胎膈腹膜间皮细胞的冷冻复型电镜观察,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1,13(3):189~194

(浙江医科大学李继承撰;俞寿民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