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3:03:57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29页(3015字)

年埃尔托霍乱由印度尼西亚开始向外扩散,形成霍乱的第7次世界大流行。

此后疫情不断扩大蔓延,至今已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危害最为严重。这次大流行持续时间之长和波及范围之广是前六次世界大流行所未有的。这与本次大流行的病原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EVC)不同于以往的古典型霍乱弧菌(CVC)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对EVC不同类型菌株的区分和分型的研究极为重视。

利用噬菌体对细菌进行分型是区分同种细菌不同菌株的敏感方法。日本武谷等(1963)利用菌株溶原性的有无,将EVC区分为“西里伯斯”型和“古典-乌汶”型,1967年他们进一步将西里伯斯型分为溶原株和复愈株,然而单靠溶原性并不能区分菌株的致病性。

古典一乌汶型中也有少数为溶原株或复愈株,西里伯斯型中也有少数既非溶原又非复愈的菌株。印度巴苏等(S.Ba su,1968)提出用5株噬菌体将EVC分出6型的修正方案。

安萨里等(M.Q.Ansari,1990)回顾印度1969~1988年用此法对EVC分型结果,指出多年来仅有两个最常见的噬菌体型(2型和4型),而且不能分型的菌株在不断增加。

他们认为需要增加更多新的噬菌体,以改进这种噬菌体分型方案。苏联德罗杰夫基纳等(M.S.Drozhevkina,1979)用7株噬菌体将EVC分出18型,但15%的菌株不能分型。英国Maidstone公卫实验所(WHO,1980)用14株噬菌体将EVC分出25型。

经考核(WHO,1985),37株菌中有29株分型结果不能重复。上述几种分型方案,有的分出的型别少,有的不够稳定或使用的分型噬菌体太多,难以在一般实验室应用,这些噬菌体分型法均没有区分EVC的流行株和非流行株两类菌株的作用。

(见“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的流行株与非流行株”条目)。

WHO(1980)鼓励用噬菌体分型区分O1群和非典型O1群霍乱弧菌的研究,但至今尚未见这方面报道。

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简称流研所)于1963年从国内各地分离的236株弧菌噬菌体中,通过对38株具有代表性的埃尔托型,古典型和非O1群霍乱弧菌的交叉裂解试验,选出五株噬菌体(VP1~VP5)作为分型噬菌体(表1)。再根据五株噬菌体的裂解模式不同对EVC进行分型。

1966年对1961年以来各地不同来源菌株分出22型,1975年增至27型。1978年将分型方案发展为噬菌体-生物分型,共分出32个噬菌体型(表2)和12个生物型(表3)。

噬菌体分型与生物分型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区分流行株和非流行株两类菌株,并且增加了型别。两类菌株区分标准如图:

图1 噬菌体~生物分型区分两类菌株的标准

表1 分型噬菌体及其宿主菌

表2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表(流研所1978)

表3 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生物分型表(流研所1978)

分型噬菌体的特性研究(高守一等,1984):五株分型噬菌体的噬斑形态、大小不等,各具特点。

电子显微镜观察,VP1为无尾噬菌体,其余为短尾,VP3,VP4头部呈球形,其余呈六边形,仅VP5尾部末端有尾板。一级生长曲线试验表明,VP3的潜伏期最短,VP2最长,其他各噬体均在38min至1h。

裂解量VP3最少,其他均在200~500左右。热失活试验,VP5对温度最敏感,50℃30min明显失活,63℃全部失活,VP1~VP4均在70℃全部失活。抗噬菌体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证明,五株分型噬菌体在抗原性上均不相同,作为分型噬菌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生物分型包括4项试验(流行所1975):(1)溶原性和(2)对溶原噬菌体敏感性的检查,旨在区分溶原株、复愈株和非溶复株。EVC两类菌株均含有这3种类型,只是流行株中溶原株和复愈株居多,而非流行株中非溶复株居多。(3)山梨醇试验是根据发酵快慢来区分两类菌株。

流行株发酵慢,而非流行株发酵快。一般情况下,山梨醇试验与噬菌体分型区分两类菌株的结果一致,少数情况下,两者可起相互补充的作用。(4)溶血试验虽已失去鉴别古典型和埃尔托型的作用,但仍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

1961年第7次世界大流行开始阶段,EVC均为溶血株。

国外自1962年、国内自1964直到现在,EVC流行株几乎全部为非溶血株,但非流行株中溶血株仍占多数或绝大多数。4项试验中山梨醇试验具有简易测毒作用,其余3项试验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噬菌体-生物分型试验是在两枚双层琼脂平皿(噬菌体分型、溶原性检查)和两支试管(山梨醇发酵试验、溶血试验)中完成(《霍乱防治手册》1987)。

噬菌体-生物分型技术主要用于区分霍乱弧菌的两类菌株和作为流行病学工具查踪传染来源、分析传播途径和预测流行趋势。在病原学研究中,诸如对菌株的致病性、遗传变异、病原体的越冬机理和生态学研究以及菌苗研制等,只要涉及EVC都有两类菌株问题。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就要事先明确以何种菌株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Takeya k.et al. "Prophage -typing "of El Tor vibrios. J Bacteriol,1963,85:957~958

2 Ansari MQ , Pal SC. Phage typing of Vibrio cholerae 01 biotype EL. Tor strains. Indian I Med Res[A], 1990, 91: 263~265

3 WHO Scientific Working Group,cholera and other vihrio - associated diarrhoeas. Bull WHO,1980:58:353~374

4 WHO Scientific Working Group on Bacterial Enteric Infections. Recent advances in cholera research:Memorandum from al WHO Meeting. Bull WHO, 1985,63:841~849

5 卫生部卫生防疫司.霍乱防治手册,1987,87~94

6 高守一.埃尔托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和非流行株两类菌株的研究及应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8,9(特刊3号):10~26。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高守一院士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