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动物区系区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8:18:12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744页(3031字)

研究海洋动物的环球分布规律,是海洋动物地理学的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描述海洋动物的特征,研究形成现今动物区系及分布类型的原因。

在早期研究中,曾提出沿纬度线等作为划分动物地理学界线,但是,由于它们没有生态学上的意义,因而不能成为动物区系区的合理界线;后来根据某些等温线进行划分界线时,才比较清楚地将动物区系进行分区。例如Murray and Hjort(1912)在研究了Wyrille Thomson海脊两侧的动物区系以后指出:温度的差异,是大洋深海区域底栖动物分布的一个有效障碍;其它如Farran(1911),With(1915)等的研究。

至20年代到30年代,如Bigelin(1926)指出,在北美缅因湾中,箭虫(Sagitta serratodentata)由于温度影响,它们的正常分布是在温度高于15℃的海水中。

Runnstrom(1927)的研究结果,提出在不同海区中温度和三类浅海生物-北极-寒带系、寒带系、地中海寒带系的生殖和幼体发育的关系。Blegvad(1929)根据丹麦潮间带动物死亡率与温度关系,指出在气候比较温和的海区内,在突然的严寒袭击下,可以发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根据Orton(1920)、Prytherch(1929)Galstoff(1930,1938)、Elsey(1934)、Hopkins(1937)、Loosanoff(1939)等研究海洋动物临界产卵温度的变化,从观测及实验获得的大量证据,证明了很多海洋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是否能将其临界生殖期内的温度,调整到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但即使如此,还不一定就得到动物地理学合理的界线。因为,动物地理学的分区,必须是以动物本身的实际分布作为依据。Ekman根据他对动物区系研究的结果,并收集很多专家们的着作,写出海洋动物地理学一书(Tiergographie des Meeres,1935)。Ekman指出:早先的动物区系,其边界是根据气候和水文条件而推定的。这是由于当时对很多种、以及很多动物群实际分布的界限,所知甚少,而气候的边界,则已知道,因此,根据气候条件来划分动物区系,而不是实验研究所得。

但必须指出:根据气候条件推定的边界,事实证明,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了在海洋动物区系的发育过程中,温度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Ekman(1935),将海洋划分为若干动物区系带(faunal zones),这些动物区系带,则以浅海底带内所见到的动物的种、属和科为其特征。所采用的动物,不仅包括浅海底栖动物,也包括了必须沿岸带内完成其生活史的一些浮游种类。在分类中,以生活在某一区域内为限的,或作为某一区域特征的各动物类群(种和属集合),作为确定动物区系区域的依据。当然,动物区系区域,也并不是明确地划分,在几个区域交界的地方,被认为是过渡地带;过渡地带的宽度,决定于水文学上的特征,而水温是最主要的一项决定性因素。然而,其他因子,也可决定一个动物区系区域的地理范围。特别是大陆障碍(land barrier)和广阔的深水区域。一般说来,浅海底地带的动物区系,可以清楚地分为北极、热带和南极3个区系。

在区系之间,又可产生北寒带、温带和凯尔盖朗(Kerguelen)动物分区等。

有一些动物区系,还可以分为东、西两部。例如,热带动物区系,可以认为由如下4个部分所组成:即印度洋-西太平洋部分、太平洋热带美洲部分、大西洋热带美洲部分和热带西非洲部分。70年代Fenhe(1975)对螺类(Hydrobiid)腹足动物的Hydrobia ulvae和H.Ventrosa两类的调查,在两者同时存在的地区(同域的sympatic)和它们各自分别生活的地区(异域的allopatric)中,Fenche发现它们同时在形态和生态上彼此分异,即表现出性状替换。

在异域分布时,两个种在大多数方面彼此相似;当同域分布时,H.ulvae的个体比正常情况下稍大,而H.ventrosa的个体则比正常小得多。80年代Barnes研究,在它们分布范围的大部分地区,H.Ulvae似乎是占优势的竞争者,而H.Ventrosa则只存在少数地区,如低盐度地区及某些沿岸泻湖。据Stehli和Wells1977年研究,印度-太平洋的热带海域是世界上浅海底栖物种分异度最高的地区,其次是美洲的热带太平洋海岸。

而在大西洋两岸,热带底栖物种的分异度最低。在印度-太平洋中,以印度-来西亚地区为中心分异度最高。

近来,Valentina(1973)、Cray and Boucot(1979)等,论述了关于板块构造及生物地理学意义。

由于大陆解体,使各个陆地单位面积内海岸线增加,从而改变了世界气候;同时促进了生物群的隔离,增加了异域演化的机会,结果产生了分区性的差异。根据H.A.波布林斯基(1951)的论述,以海洋哺乳类和鸟类为依据,可将世界大洋划分为6个海洋动物区系,即北极区、北太平洋区、北大西洋区、热带印度-太平洋区、热带大西洋区及南极区。

卓·埃累斯(Joachim Illies)提出(1973),详细的海洋动物区系结构,反映在基于种、属划分的一系列小动物地理区域上,而这些区域基本上依随大陆的划分。冷水类型几乎经常以环极方式分布,温水动物区系则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巨大的陆块和洋盆形成南北走向的阻障,因而出现了4个远洋动物区:西大西洋亚区、东大西洋亚区、印度-太平洋亚区和东太平洋亚区。

深海动物区系是指海面下200~600m无光的深处的动物区系,对它们来说,上述阻障没有什么效力,因此,深海动物地理学分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由于海洋考察的新技术使用,如水下电视可以提供深海动物的新资料。

采用板块构造及演化生态学理论,从而预测人类对当代生物地理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已导致了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被动迁移,甚至在以前隔离的海洋之间开辟了新的扩散途径。R.S.K.巴恩斯和R.N.休斯(1982)提出,与地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生物地理事件相比,人类目前对海洋生物群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人类确实对海洋生物的生物地理有重大影响的话,那么这种影响也只可能将由污染和核战争所引起。

。【参考文献】:

1 H U斯费德鲁普,等着.海洋(第3卷).毛汉礼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 H.A.波布林斯基着.动物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3 山本太郎着.海洋生态系-构造与机能.北京:海洋出版社,1981

4 W.B.温柏格,等着.海洋动物环境生理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 卓其姆·埃累斯着.动物.环境.历史.许维枢,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6 R S K.巴恩斯,R.N休斯着.海洋生态学导论.王珍如,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河北师范大学李恩庆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