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异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9:33:38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144页(1588字)

1978年第3届世界卫生大会制定了《扩大免疫规划》(简称“EPI”),提出1990年以前将使全世界儿童都获得卡介苗、百白破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四种生物制品的免疫接种,针对性预防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小儿麻痹症6种传染病。

80年代初,全球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参加了“EPI”活动。中国的计划免疫实质就是全球“EPI”在中国的具体实施,也是实现“全球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承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项目之一,对于维护儿童的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89年3月和1991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卫生部两次联合审评计划免疫工作,宣布中国已如期实现了“2个85%”的接种率目标。

每天都有新的生命在诞生。

以往的儿童免疫成果不能证明今天和明天免疫工作,因此须将计划免疫始终看成是从零起步的工作,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保持和提高接种率水平,直至所针对的传染病在全世界被消灭为止。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活跃、人口流动增大的情况下,做好城市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基层卫生保健工作者首先要对适龄接种儿童建立免疫卡、证,即“双卡”制,并用活“双卡”。

为每名应免疫儿童建立“接种证”和“免疫卡”,作为儿童免疫接种的原始记录凭证和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资料。只有建立“双卡”,才能保证免疫对象明确、及时接种、不重不漏、减少疫消耗,同时也为免疫的效果观察、考核、检查和异常反应的调查提供原始资料。

“免疫卡”一般由负责接种单位保存,适用于人口异动较大的城镇,农村亦可使用,优点是方便转卡;“接种证”一般由儿童家长保存,每次接种带证记录,配合医生及时按程序完成各次免疫接种,并作为儿童入园、入校的免疫凭证。

建立儿童免疫卡、证是一项相当细致复杂的工作,为使每一个儿童都能获得免疫机会,必须与当地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以及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必要的制度,如妇幼部门在签发出生证或新生儿申报户口时同时建卡,最后由基层防疫机构查漏补登,以保证全体儿童建卡。

城市人口最近几年来异动增大,7岁以下儿童随家庭迁移率在2%~5%之间。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人口流动不断增加情况下,异动儿童免疫接种卡管理更为困难,对于免疫卡,既要保持免疫史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又要保持整洁规范,因此儿童免疫卡应随儿童异动及时转至迁移地区,防止丢失或重新登记时的“笔下接种”。

从以往的实地调查发现,原始卡的转卡率只有41%,当原始卡未转移,迁入的儿童不得不重建新卡,可采取以“接种证”和家长证实的方法建卡,称为“过卡”。迁入的儿童要见户口建卡,结合见人建卡。大量的调查资料说明,新生儿出生后有79%在3个月内登记户口,在1岁内完成“四苗”基础免疫机率最大;15%新生儿在3~4个月内登记户口,只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也可按免疫程序完成“四苗”接种。这两部分儿童的接种可超过85%,但达到接种率95%以上有困难,因为仍有5%新生儿超过9个月才申报户口,这部分儿童在1岁内无法完成基础免疫,故对不及时上户口和无户口儿童必须上户建卡建证,以提高接种率。

异动儿童的管理,新生儿出生后登记户口前,到住地基层保健单位领取儿童接种卡再登记户口,并做好7岁以内儿童的免疫卡的转卡工作,尤其是0~3岁内的转卡,这是做好儿童基础免疫以及流脑、乙脑的初、复免疫的重要措施。0~3岁儿童凭接种证入园入托,入学儿童凭免疫接种证入学,接种卡由原接种单位保存备查。

(长沙市卫生防疫站刘意群副主任医师撰;王长江审)

上一篇:砷中毒 下一篇:狂犬病免疫预防及控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