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免疫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9:39:0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184页(3633字)

随着免疫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与中药学互相渗透的交叉学科——免疫中药学。

它对于防治免疫性疾病、促进免疫学的发展,研究和阐明中药传统理论的内涵等,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免疫促进药 其对免疫反应起促进作用,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免疫力,使免疫反应有利于患者康复。现已发现,部分补益药、温阳药及少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具有不同的免疫促进作用。

1.促进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及其亚群参与,一些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协助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许多疾病患者,如感冒、肝炎、肿瘤及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者,均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经研究,多数扶正中药,如黄芪、黄精、党参、血藤、当归、女贞子、枸杞子、北沙参、白术、茯苓、补骨脂等用于肿瘤病人,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率,有明显促进作用。曹先兰等报道,紫河车、肉桂、刺五加、人参、黄芪、灵芝等可以促进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增加,对放射性白细胞减少者有促进恢复作用。白花舌草、怀山药、黄连、甘草、白术、人参、黄芪等可增强嗜中性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是机体防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感染、辐射、肿瘤等致病因素的防御及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是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之间的重要环节。段学智等研究发现,云芝、甘草、香蕈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的增加。郑汉臣等报道,党参、白术、刺五加,黄芪等能明显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发现,龟板、牡蛎、鳖甲、白芍、沙参等可明显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

许多清热药对感染性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在体外抑菌能力大多不明显,近些年发现这类药物中不少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如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使淋巴组织中网状细胞显着增生,胞浆丰富;增强白细胞及吞噬细胞的功能。此外,紫花地丁、蒲公英、腥草等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均有促进作用。张蕴芬等亦发现党参、黄精、白术、苡仁、天冬等可促进T细胞比值。黎泽泉等报道,鹿茸、菟丝子、桑寄生、苓、首乌等可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免疫机能;茯苓多糖、银耳多糖、香菇多糖和蛇毒、蟾酥、斑蝥等都具有促进吞噬细胞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促进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B淋巴细胞分化的浆细胞产生的各种抗体IgA、IgG、IgE、IgM、IgD(尚有补体参与)完成,体液中含有多种能杀伤外来抗原或靶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如补体系统、备解素、干扰素等,经研究发现,部分中药对这类体液免疫因子有影响。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发现,黄芪、菜豆可诱生干扰素。

崔文英报道,香蕈是补体使其C3激活剂,枳壳、陈皮、麻黄、人参、当归等乙醇浸膏,在体外能抑制补体使其含量减少。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动物实验证明,苡米、当归、黄芪能促进小免疫早期反应阶段的脾脏抗原结合细胞的增生,女贞子、苡仁、天冬、麦冬、猪苓、补骨脂对红细胞免疫小鼠后脾脏抗体生成细胞的增生有促进作用。刘亚光发现,菟丝子、黄芪、紫河车、地黄、人参可促进抗体产生。中国医学科学院报道,生地、熟地、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对IgG有促进作用;紫河车、生地、熟地对IgA(血清型)有促进作用;何首乌、灵芝、仙灵脾对IgA(分泌型)有促进作用;黄芪、云芝、蜂巢对IgM有增强作用。这些药物的免疫促进作用机制大致可归纳为:一是作用于环核苷酸系统(cAMP/cGMP)的调节免疫功能,如黄芪、白术、防风等;二是通过植物凝集素(PHA)使淋巴细胞及白细胞值升高,促进T细胞分裂、增殖,如菜豆、扁豆等;其三是含有生物活性多糖,能激活T细胞,如银耳、茯苓、灵芝等;四是提高核酸(DNA)的合成率,从而促进抗体,补体、干扰素等的产生。另有一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抗体,如紫河车等。

免疫抑制药

1.抑制抗体。姜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益母草对小鼠免疫抗体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陈泽霖等报道,甘草能抑制IgG、IgM、IgE的产生,甘草甜素尚可抗过敏和延长移植片生存的时间,能使由A、B、O型血型不合而产生的抗体效价明显降低,预防由此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症。

现已发现,肉桂、大枣对抗体或补体活性,补骨脂对不同的血浆蛋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广泛用于银屑病、白癜风等疾病的治疗;桃仁、红花、川芎、芍药、当归既有体液免疫抑制作用,又有细胞免疫抑制作用。

2.降低cAMP/cGMP比值。振华等报告,雷公藤提取液可选择性地影响免疫活性细胞cGMP的代谢,提高cAMP/cGMP比值,从而抑制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减轻或控制自身免疫损害。

3.有皮质激素样作用。邓文龙报道,中药昆明山海棠有免疫抑制作用,但不引起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的萎缩,甚至对脾脏有增重趋势,治疗免疫亢进性疾病,有皮质激素样作用,但无激素样副作用。

4.阻止T细胞发育。姚楚铮等报道,金钱草可作用于胸腺髓质的网状上皮细胞和Hassall氏小体,从而阻碍T细胞的发育,并影响B细胞发育、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5.清除抗原。现已证实,蒲公英、银花、黄连、黄芩、徐长卿、鱼腥草、连翘等可以促进白细胞等吞噬细胞消除抗原的作用;斑蝥、鹅血等有直接杀灭癌细胞亦即抗原的作用;鸡血藤、红花、丹参对已沉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促进吸收和消除作用;柴胡、防风等可以产生许多游离抗体,以中和进入体内的过敏原。

6.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骆和生等报道,麻黄、细辛、虫衣、防己、冬花等祛风除湿药物,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而起到抗过敏反应的作用。刘正才报道,桂枝、甘草、黄连、丹皮的复方能抑制支气管肥大细胞脱颗粒;苍耳、麻黄、肉桂、公丁香共研末敷脐,可提高患者血清IgG水平和T细胞比值。

IgG可中和过敏原,T细胞能抑制IgE产生。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能抑制抗体,从而减轻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并逐步消除其反应。目前已有不少雷公藤制剂上市,对多种免疫亢进性疾病有效。

此外,白花蛇舌草、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麻黄、地肤子、苍术等有清除抗原作用,丹参、桃仁、全蝎等有抑制抗体等作用。

双向免疫调节药 中药的双向免疫调节,是指中药对机体免疫表现为两种相反的作用,使偏盛或偏衰的免疫状态得以调节,从而趋于正常的动态平衡。这已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关注,也是免疫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分以下几种情况:(1)剂量不同,效果不一:如人参皂甙剂量为500μg,可增强小鼠脾脏NK细胞的活性,而达到5mg时,却呈现抑制趋势;银花少量可以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大量则呈抑制作用;板蓝根低浓度时呈现免疫增强作用,高浓度时呈现免疫抑制作用。(2)机体免疫状态不同,效果不一:如小鼠在应激状态下,甘草对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起促进作用;如处在正常安静状态下,则呈抑制作用。玉屏风散对处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溶血空斑(PFC)的实验结果是:当PFC基数偏低时,用药后升高;当PFC基数偏高时,用药后降低。

(3)炮制或提取方法不同,效果不一:如膝的水溶性部分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醇溶性部分则能促进其释放。干地黄的水提取物能使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显着增加,而醇提取物则使之减少。(4)对不同的免疫功能,作用不一:如甘草对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而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目前,对中药免疫学研究多是动物的或体外的实验结果,病例观察较少,也常缺乏对照组,且其中不少实验结果报道不一。

同时,由于免疫学发展较快,许多新方法还没有运用到中药免疫领域,研究有待深化和展开。该领域10~20年的研究热点将是:(1)在研析中药免疫作用的基础上开发保健抗衰老、抗癌、抗类风湿、抗炎等药品。

(2)通过对免疫双向调节药物或方剂成份与作用的研究,有可能出现全新的免疫类新药。(3)从免疫学的角度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传统中药学理论的深刻内涵,建立中药免疫学。

。【参考文献】:

1 刘正才.浙江中医杂志,1980,1:4

2 振亚.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4:28

(安徽中医学院池建淮、万毅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