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09:42:49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20页(3138字)

20世纪70年代以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国内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临床采用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保护心肌细胞等手段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尤其在救治突发泵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的重症心肌炎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

19世纪早期,人们认识到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

到20世纪50年代,Wilson等发现柯萨奇B3病毒并成功地建立了动物模型。

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法一直有争论,经过应用汞利尿剂、洋地黄叶和大剂量柠檬汁、抗毒素和抗血清、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阶段,最后都归结到“有价值的治疗仅仅是尽可能绝对卧床休息。”

中医古籍虽无本病名称,但18世纪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认识,可能包括本病在内。20世纪50年代以蒲辅周、姜春华等为代表的中医专家采用辨证施治原则治疗本病,取得明显的效果。

此后,各地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成方,如北京广安门中医院的养阴清心汤,上海曙光医院的清心莲子饮,北京中医学院的心肌炎合剂等,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肌炎。尤其是中药针剂的出现,更为临床提供了方便,浙江省中医院以参麦注射液为主结合敏感的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00例,总有效率达89.5%。北京205医院朱世才等用淫藿加维生素C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6例,获得良好效果。

山西太原市中医院研究所郭长亮等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一般规律。

当前,心肌炎的研究涉及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受体和遗传学等领域,已召开两届国际炎症性心脏病专题研讨会。中国于80年代初有九省市成立小儿心肌炎协作组;1987年6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召开心肌炎、心肌病诊治专题座谈会,制定了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从而推动全国诊疗工作的开展。

“七五”和“八五”期间都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列为重点科研课题。近年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病毒本身及T细胞介导免疫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以此为主要线索,在临床和实验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分别于上海、北京和东北等地建立了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的动物模型和培养心肌细胞的细胞模型,并推广到全国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

上海中山医院杨英珍等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药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机理,揭示了一些重要治疗规律。

陕西中医学院王朝宏教授等研制的心肌炎验方康尔心Ⅰ号具有抗病毒、诱生干扰素、保护心肌细胞等综合效应。

天津中医学院等研制的中药复方心复康对柯萨奇病毒感染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由此为临床治疗增添了新的防治手段。近年来临床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有些学者主张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能帮助重症心肌炎患者渡过难关,尤其是有泵衰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要早期使用,上海中山医院和扬州医学院郭德祥等学者分别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给予了证实。多数学者主张使用免疫促进剂,如上海第二医学院郑义、陈曙霞等分别报道,使用免疫核糖核酸和胸腺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使细胞免疫指标改善的同时,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

对于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国内外学者尚有争议。

中医中药多具有一定综合效应,目前临床常用的黄芪类中药制剂既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的功能,还有一定正性肌力作用。

如杨英珍等用单味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王朝宏等用康尔心Ⅰ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到在改善细胞免疫、诱生干扰素、改善左心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疗效。也有从热毒角度着眼的学者,选用清热解毒药在于扫除原发病灶,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复,如上海中医学院于素霞等用补心解毒汤治疗本病。

另外尚有用银花白汤、清胃解毒验方等治疗的报道。关于治疗过程中邪正的辨证关系尚有不同的意见。

2.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研究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浆过氧化脂质(LPO)较正常儿童高,而血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却低于正常,提示自由基参与损害心肌细胞。

西安医科大学黄伟民等、哈尔滨医科大学姜岩等均作过临床研究,认为抗氧化剂能对抗自由基的产生,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临床应用较广的辅酶Q10、生脉饮、复方丹参注射液均有抗氧化作用。随着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进展,左心功能不全辨证为心气虚,尤其是PEP/LVET是中医心气虚指数。

据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者91.9%左室室壁活动减弱,85%PEP/LVET明显高于正常,所以遵循益心气养心阴原则能使左心功能明显改善,如临床广为使用参麦类制剂。实验证明,生脉针能促进损伤心肌细胞的修复,有抗损伤作用,尚能纠正心律失常。

3.其他方面。

纠正心律失常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近年主张急性期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

中医中药治疗虽没有速效,但由于副作用少,仍被临床广泛应用,常用的除参麦类制剂外,还有如炙甘草汤、清心莲子饮等收到一定的疗效。但对顽固性心律失常仍没有较好的方法。

少部分心肌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甚至进一步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为此,有的学者主张长期小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中医多主张以活血化瘀为主,如姜春华曾主张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待于在基础理论上选择突破口,如关于中医邪正理论的进一步探讨等,不能单纯停留在临床总结。鉴于病毒性心肌炎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中发病率高的病种,今后的研究热点仍在免疫学方面。现已进行单克隆抗体作用的研究,以及对白细胞介素2的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研究工作:希望出现广谱抗病毒的或筛选出有综合效应的中西药物;研制早期防治重症心肌炎特别预防猝死的预防疫苗;研制疗效可靠而又安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的中西药物;进一步阐明病毒性心肌炎与DCM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英珍,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2):152

2 史载祥,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8):25

3 姜岩,等.临床儿科杂志,1988,6(6):354

4 森秀树,等.综合临床,1989,38(2):300

5 卢光增.临床荟萃,1989,4(12):552

6 陈国伟.新医学,1989,20(10):551

7 郭长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2(5):261

8 杨英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1);61

9 阎会君,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8):468

10 蒋金法,等.上海医学,1992,15(2):115

(云南中医学院阎会君硕士撰;王朝宏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