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97页(5015字)
机体内一种恒定的间叶组织成分,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成分之中。
MC参与机体速发型变态反应,并通过释放多种介质,参与各种炎性过程,在一些其它疾病和病变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组织的纤维化乃至肿瘤等亦与MC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MC的病理意义颇为重要。
1987年Paul Ehrlich根据其胞浆颗粒的异染性而首次在人体结缔组织中发现MC。次年他又观察到在某些肿瘤组织周围有MC数量的增多,因而提出MC与肿瘤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设想。
正常情况下,MC的数量在皮肤、肺、淋巴结、胃肠道以及乳腺和子宫等组织中甚为丰富;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多位于血管周围在腹腔中也较多。计算表明,在真皮,MC的密度在石蜡切片中为7225±2167/mm2在环氧树脂半薄切片中为12000±5100/mm2MC在肺的密度为350/mm2;在另一些组织如肝、脾、肾、肾上腺及骨髓中,MC的数量却很少。
于1985年Hardy和Wesbrook首次证明,大鼠体内不同解剖部位MC的形态不同。1905年Macimow报道,可以根据组织染色特性,将大鼠小肠粘膜“不典型”MC与其他解剖部位的MC加以区别。
60年代,Enerback发现采用不同固定剂和不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可将大氧小肠粘膜的“不典型”或“粘膜”肥大细胞(MMC)与出现在皮肤,腹腔和其它部位的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加以区别。以后又发现某些寄生虫感染的大鼠,其小肠MMC明显增加,这种寄生虫感染后的MC增多是T-细胞依赖性的,故此现象不出现在无胸腺裸鼠。相反,CTMC的增殖则不依赖T-细胞,在无胸腺裸鼠,CTMC数量与正常动物体内相似。以后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这两型MC的胞浆颗粒所含蛋白酶亦不相同:MMC含大鼠肥大细胞蛋白酶Ⅱ(RMCP Ⅱ),而在CTMC则含大鼠肥大细胞蛋白酶Ⅰ(RMCP Ⅰ)。
Craig和Irani等同时于1986年,Schwartzg于1989年,先后分别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发现在人体不同的MC亚型,其所含中性蛋白酶的居分不同:皮肤、腹腔的大部分MC含类胰蛋白酶和胃促胰酶,并称之为TCMC或MCTC,而在肺与小肠粘膜的大部分MC仅有类胰蛋白酶,称TMC或MCT。他们将此两型MC与大鼠的相比较。
认为TCMC类似CTMC,TMC则类似MMC。但并非人体各部位的所有MCT和MCTC,其特性均与大鼠的相应MC完全一致。例如在对48/80或P物质的刺激反应时释放组织胺以及对色苷酸二钠(DSCG)抑制其活性的敏感性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大鼠腹腔或皮肤中的CTMC对48/80或P物质的刺激以及对DSCG的抑制作用均很敏感。
提纯的人体皮肤MC(>85%MCTC)虽对P物质刺激非常敏感,便对DSCG的抑制作用则不敏感。相反,从人体结肠或肌肉中分离出来的MC(60%MTC)对P物质刺激不敏感,但对DSCG刺激抑制组织胺的释放却很敏感。
因此,详细分析人体不同解剖位置中MC表型的各个特征,对阐明MC在健康与疾病包括肿瘤中的作用,是颇有意义的。
人体中MC亚型还可以从超微结构如核的形状,胞浆内颗粒的大小、数量以及其特异的亚微结构形态等方面加以鉴别。
关于上述MC异质性的问题,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它们分别属于两类不同细胞系列,即犹如3不同粒细胞一样,各自为一独立的细胞群,并有各自的特异表型。但是这一观点并未能确立,后来有人证实,两种不同类型MC均来自骨髓,但有各自的发育道路,特别是机体内微环境对MC表型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动物实验证实,在一定条件下,MC表型可以转换。例如来自骨髓的MC在有IL-3因子培养时,呈现出类MMC特征,但当这种IL-3依赖的MC转到先天性MC缺陷的WBB6F1-W/WV小鼠的腹腔以后,则在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生化免疫等方面又获得类CTMC的特征。
此种CTMC在粘膜表现为MMC,在肌层则表现为CTMC。
表1 两型MC区别
表2 原合成介质
表3 新形成介质
MC释放的介质达40余种,可概分为两大类,即细胞激活时原合成并贮存在颗粒中者及新合成者。
不同亚型MC所产生的介质不同,在疾病中所起作用各异。在消化道的变态反应性以及非特异性炎症中,主要MMC起作用,它们可诱导、维持和扩大胃肠道的炎症,还可参与其修复过程,所释放的介质能增高血管通透性,吸引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
在与嗜酸性粒细胞结合时具细胞毒性,可直接杀死血吸虫的童虫。MMC还参与呼吸道变态反应,特别是在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学中,其所释放的炎症介质,引起哮喘反应,在患者肺组织可见在大量脱颗粒MMC。
过敏性鼻炎时,鼻粘膜细胞中亦见在MMC明显增多。
CTMC参与组织的纤维化过程,所产生的组胺能通过H2受体刺激纤维母细胞增殖,导致胶原合成和分泌增多,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纤维母细胞吞噬MC释放的颗粒,从而被激活,加速原胶原分子的合成与分泌。
MC与肿瘤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在某些肿瘤组织周围,见有MC数量的明显增多。
但关于其意义的深入研究结果,文献报道则互相矛盾:一些研究表明,MC能促进肿瘤生长,并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认为肿瘤间质的异染性(由于MC颗粒的释放)与肿瘤的浸润性生长区是一致,可作为肿瘤浸润性生长的标志;MC通过脱颗粒和释放溶蛋白酶,溶解和破坏肿瘤周围间质,有利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MC释放肝素刺激毛细血管内皮移动,释放潜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介导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血管化,因而有利于肿瘤生长,等等。与上述相反的报道是:MC能抑制肿瘤生长,因而对宿主起保护作用,并认为MC抑制肿瘤生长与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有关。Farran和Nelson提出,5羟色胺参与细胞毒性,Henderson等则提出,卤化物依赖的过氧化酶介导的途径在细胞毒性作用方面很关重要。根据蛋白酶分子排列顺序确定,克隆了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部分——丝氮酸蛋白酶,与RMCP Ⅱ相类同,提出MC蛋白酶是其细胞毒性活性部分。
特别是对一些人体软组织肿瘤及胃癌患者的研究表明,肿瘤组织内或其周围MC的数量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MC在机体内分布十分广泛,而各种解剖学部位及各种不同病变中,MC的数量、表型特征又常不相同,因此深入探讨MC异质性与机体微环境的关系、各种疾病与MC不同表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表型MC释放的介质分别在不同疾病和病变中的作用机理等问题,是相当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特别是MC与肿瘤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远未查明,如能深入研究MC所释放介质对癌基因表达及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从分子水平阐明MC与肿瘤的关系,则不仅具有笪要的理论意义,也将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Jrani AA,et al. Two human mast cell subsets with distinot neutral proteasitions. Proe Natl Acad Sci, USA 1986,83: 4464
2 OtusK,etal. Phenotypic changes of bone marrow-derived mast cells after intraperitoneal transfer into ww mice that are genetically deficient in nast cells. J Exp Med. , 1987, 165:615
3 Kanakura Y,et al. Multiple bidirectional alterations of ph-enotype and changes in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during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passage of clonal mast cell populations derzved from mouse peritoneal mast cells,Blood, 1988,72: 877
4 Datton ET,et al. 3T3 fibroblasts induce cloned interleudin 3 - dipendint mouse mast cells to resemble connective tissue mast cells in granular consistenc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8,85:569
5 Abe T,et al. Worm expulsion and mucosal mast cell response induced by repetitive IL - 3 administration in Strongyloides rattiinfected nude mice. Immunology, 1988, 63:188
6 Broide DH,et al. Function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at bone marrow - derived mast cells. J Immunol, 1988,141:4298
7 Burd PR,et al. IL-3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mast cells stimulated with IgE and antigen eopress multiple cytokines. J Exp Med, 1989,143:135
8 Craig SS,et al.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 of maturing human T and TC mast cells in situ. Lab Imvest, 1989,60: 147
9 Hultner L,et al. Thiol - sensitive mast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mouse bone marrow respond to a mast cell growth - enhaneing activty different from both IL - 3 and IL - 4. J Immunol, 1989,142:3440
10 Galli JS. Biology of Disease New Insights into" the riddle of the mast cell" : Microenvironmental regulatom of mast cell development and phenotypic heterogeneity. Lab Invest, 1990,62(l):5
(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阮幼冰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