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及其康复治疗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377页(2286字)
1817年Parkinson报导了1例颈项不适2~3d后出现颈项刺痛,并向上臂、前臂内缘及手指扩散,因此影响睡眠的病人,即属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948年Braim和Bull首次将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及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体征称为颈椎病。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社会发展,颈部劳损、外伤机遇增多,导致颈椎病的患病率升高。通过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颈椎病患病率约为10%~16%。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国外学者一开始就集中于颈椎退变、劳损和创伤因素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颈椎病与颈椎间盘退变有关。近年来,中国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从光镜、电镜水平证实了颈椎受力增加可导致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改变的原因问题,当然尚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参与。
对颈椎病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体征和X线片的改变来进行综合判断。有颈椎退变而无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相反,临床症状、体征典型而X线无明显改变者则应考虑颈推病。必要时,可通过CT扫描、核磁共振、数字减影、B型超声显像、肌电图、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脊髓造影和椎动脉造影来帮助诊断。
至于分型问题,在中国一般来说,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此外,还有颈型和食管型则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都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得到康复,其中又以颈椎牵引和推拿疗法最为常用,且疗效显着。
现将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牵引:方法很多,有自动牵引,多向性牵引,大重量牵引,持续牵引和间歇性牵引等。常用枕颌套牵引,体位有卧位和坐位,通常用坐位。
常用牵引角度为前倾5~25°,根据不同型和病人的感受可选用合适的牵引角度。牵引重量一般在5~15kg,根据病人体质及颈项肌发达与否可酌情增减,牵引时间,每日2次左右,每次20~30min。
(2)推拿手法治疗:推拿部位以颈肩臂为主,一般采用揉、捏、推、滚、提、按等手法,各型不同手法各异。推拿用量,急性期以轻柔缓慢为主,慢性阶段可适当增加强度和时间,推拿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10~20min。
(3)物理治疗:常用醋、中药进行离子透入,音频,电兴奋,超短波等。每日1次,每次时间根据理疗方法不同而长短各异,一般是15~20min。
(4)中医中药:颈椎病可内服中药外,临床上常用针刺、麝香炙,穴位注射,耳压疗法,药枕等。(5)医疗体操:对颈椎病不仅有治疗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编操原则是动作幅度要大,速度要慢,使颈部各个方向都得到锻炼,用静力性肌紧张和抗阻的方法,增强颈项肌的力量。(6)硬膜外腔注射低深度的普鲁卡因及强的松龙等药物。
(7)体外反搏治疗。(8)高压氧仓治疗。(9)颈托或颈围固定。
(10)心理学治疗及护理:颈椎病的康复过程中,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及康复护理。
但对于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则需要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措施:(1)神经根型:急性期,以消炎解痉镇病为主,激素如地塞米松或强的松,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B12,中药天麻等。颈椎牵引角度前屈位,时间和次数可根据病人反应和需要适当加减。
推拿手法宜轻柔,目的是解痉止痛。疼痛不能缓解可考虑硬膜外封闭。
慢性期,以颈牵推拿为主,推拿中除做局部按摩,要用斜搬、旋转以松解粘连,扩大椎间孔,纠正错位,恢复颈椎内在平衡。配合理疗,以陈醋、威灵仙离子导入及音频电疗,且有解痉镇痛松解粘连的功效。内服外敷中药,药枕、针刺,耳压等疗法,以舒筋活血、疏通经路、调理阴阳,配合医疗体操以巩固疗效。(2)椎动脉型;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每日1次,14d为一疗程,同时可口服扩血管药物如脑益嗪、西比灵、抗栓丸等,以改善血液循环。
必要时可采用高压氧仓或体外反搏治疗。(3)交感型;使用镇静和平衡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安定、维生素B6、天麻、脑复率、脑力静等。椎拿面积较广,以头颈为主,椎肾脉经及足少阳胆经,分印堂,揉太阳,取风池,提肩井,按内关等。颈椎牵引角度自选,以舒适为宜。
重量不宜过重,时间不宜过长,如牵引后症状加重,则放弃颈椎牵引治疗。(4)脊髓型;脊髓型患者诊断和治疗越早越好。颈椎牵引取中立位,垂直牵引。牵引次数和重量可适当增加,时间可适当延长。
中国有人主张大重量牵引。椎拿除一般按摩手法外,可用拨伸手法(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肘部分别托在患者下颌和枕部,用力上提,可维持数秒或几十秒,然后放下)。用药;除解痉止痛,营养神经药物外,还常规使用扩血管药物(见椎动脉型药物治疗),也可同时使用中药大活络丹。上述治疗1~3个月无效或晚期患者,考虑手术治疗。
术后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瘫疾肢体恢复和身心健康。
随着科学的进展和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人试图通过免疫机制、自由基及其清除剂的研究以及神经免疫组化的研究,对其发病机制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评定进行探索。
在颈椎病的病因方面,通过对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以及生活习惯,社会因素、心理状态、遗传因素等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对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为颈椎病的预防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运动医学科吴毅文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