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心肌梗塞的麻醉处理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1 10:01:0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409页(2735字)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尤为多见。

这类患者因心脏本身和非心脏疾病的双重因素,手术刺激和创伤、麻醉药物及术中管理不当等均可加重病情发展,危及病人生命。近年来,虽然麻醉新药物不断涌现,方法及监测技术不断提高,麻醉处理仍极为困难,危险性极大。

术前病情估计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术前应详细了解心脏和非心脏疾病给病人循环功能造成的影响。由于长期冠心病的病理改变,可使冠状血管粥样化,管腔狭窄变细,血管阻力增加,冠状血流减少,心肌自身调节机制发生障碍,心肌缺血缺氧,造成心肌需氧和供氧失衡。

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梗塞时间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择期手术应尽量在心梗后6个月进行。若梗塞3个月内手术,再梗塞发生率为27%~37%。若在心肌梗塞后15天内作急诊手术,因心肌坏死缺血仍在活动期,又并发外科疾病,可使心肌梗塞进一步恶化,随时有发生猝死的可能,是麻醉和手术最危险的时间。另方面,麻醉医生应特别了解梗塞范围大小,侧枝循环产生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以估计其危险性。一般认为,左冠脉前降支闭塞,可引起广泛的前壁及下侧壁心肌梗塞,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左心衰和心源性休克;右冠状动脉闭塞,可引起左室下壁、右心室梗塞,并常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单纯下壁梗塞,若治疗及时,预后较好;若合并右室梗塞及房室传导阻滞,危险性增大,死亡率增高;无右室梗塞的下壁心肌梗塞,房室传导阻滞对生命影响不大。

总之,术前应全面分析心肌梗塞病人的病情变化过程,以利术前作出较正确的判断,减少和预防因麻醉处理不当而发生死亡。

麻醉处理原则和方法 心肌梗塞病人循环功能极不稳定,对麻醉的耐受量极差,麻醉关键在于降低心肌耗氧量,维持心肌氧供耗平衡和循环功能稳定。

根据手术范围及部位,尽量选用简单熟悉的麻醉方法,如局麻+神经安定镇痛术、神经阻滞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等。使用局麻药应以最小有效剂量,最低有效浓度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为原则,同时辅助适量的镇痛、镇静剂,使病人术中保持安静。

全麻对心肌梗塞病人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能保持呼吸道通畅,供氧充分。麻醉时,一是要合理选择麻醉药物的配伍,以调节病人的循环功能;二是麻醉诱导和维持力求平顺,严防在气管插管时发生呛咳等兴奋现象。根据手术不同步骤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而不致在切皮、探查时因麻醉过浅,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速心肌耗氧量,还要防止因麻醉过深而抑制心肌收缩力,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冠状血流亦下降,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加重心肌梗塞发展。

目前常选用的吸入麻醉剂有安氟醚、异氟醚,吸入浓度掌握恰当对心血管影响轻微。静脉麻醉剂中,硫苯妥钠对循环有明显抑制,对循环代偿能力差的心肌梗塞病人,则不宜使用。r-羟基丁酸钠对心搏无影响,并能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有窦缓、传导阻滞、低钾者慎用。乙咪酯可使冠脉阻力下降,血流增加,不增加心肌氧耗,最适用于心功能差的病人作麻醉诱导,氯胺酮对心肌无抑制作用,但能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增加,冠心病心肌梗塞病人应避免使用。镇痛药以芬太尼最常用,对心缩力、血压无影响,能使心率减慢,特别适用于冠心病人。肌松剂中司可林、潘沙朗宁、阿曲可宁均可选择应用。

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完全合乎要求。总之,应选用对心血管抑制轻微的静脉麻醉药,根据药物的相互作用扬长避短,合理用药。麻醉方法常选用安定或咪唑安定0.1~0.2mg/kg,乙咪酯0.3mg/kg,芬太尼2~4μg/kg,司可林1~1.5mg/kg作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继以1%普鲁卡因+0.1%司可林(或选用潘朗宁、阿曲可宁分次给药),静脉点滴吸入少量安氟醚维持麻醉。我们体会这种方法简单,对心血管功能抑制轻微,能保证术中病人记忆缺失,镇痛完善,肌松良好,对循环扰乱少,术后苏醒快等。

术中监测与管理 心肌梗塞病人术中循环功能监测非常重要,随着先进电子仪器的发展,监测项目不断增多,用生命监测仪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血压升高或下降都对病人心功不利。若收缩压下降30%时,再梗塞发生率可由3%升至15%左右。发生低血压时,可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阿拉明、肾上腺素等。多巴胺点滴速度一般为6~10μg/kg·分左右,根据血压调整滴速,以维持血压平稳,保证各重要脏器有足够的血供,减少术后并发症。

术中常规ECG示波监测心率和心律的变化。若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首选利多卡因1~2mg/kg静脉推注或1~4mg/min点滴维持。若出现ST段抬高,提示心肌有损伤,可适当选用扩管药减低左心前负荷,改善冠脉血流。

术中测定静脉压和肺动脉嵌顿压,以指导输血、输液,及时调整血容量,防止肺水肿发生。在循环功能监测的同时,还应进行呼吸功能监测。心肌梗塞时常合并左心衰,故要严密观察呼吸音的变化。若闻及细湿罗音或水泡音,除控制液量外,可选用适量的利尿剂和强心药。

另外,注意观察因麻醉药、肌松剂、手术刺激体位变换、酸中毒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麻醉全过程应确保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的辅助呼吸,保持良好的氧供,严防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的积蓄。

对心肌梗塞患者的麻醉从诱导至拔管后,持续进行无创氧饱和度(SPO2)的动态监测。若SPO2<92%,是低氧表现;若SPO2<90%~85%为严重低氧,为麻醉期间安危提供了迅速可靠的信息,针对原因进行处理。另外术中应根据血气分析、生化检查及时调节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由于监测技术的不断进展,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减少了死亡率。

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后心肌梗塞病人的循环和呼吸功能尚不稳定,任何原因的缺氧都可使心肌梗塞病人病情加重和恶化。所以术后仍应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电图的变化,维持良好的氧供,防止肺部并发症和感染。

控制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恒定,若合并呼吸功能不全和器官功能障碍应送到ICU病房强化监测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840

2 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48

3 王德文.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1991,18(1):47~48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秀萍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