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信息素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0-07 18:31:33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090页(4098字)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虫篇》记述了“蚂蚁发现食物后能回巢召集同伴去共享,就像会说话一样”。

19世纪初,休伯(Huber)报道了蜜蜂工蜂面对刚切下的螫针会表现出对抗行为。1879年法国法布尔(J.H.Fabre)用笼内的雌性天蚕蛾把几公里以外放飞的150头标记雄蛾全部引回。1932年贝特(A.Bethe)提出这种引诱剂的作用和体内的激素相似,称之为外激素(ectohormone)。1959年卡尔森.(P.Karlson)创立了信息素(pheromone)这个词,定义为:由动物分泌释放的一种物质,使同种接受者产生一种特定的反应,为量之微和激素相当。

在国外,ectohormone这个词已完全由pheromone取代,国内有些学者仍将pheromone译作外激素,在中国台湾则较多使用与荷尔蒙(激素)相当的音译名费洛蒙。信息素还有个近义词叫信号化合物(semiochemicals)在昆虫学界也广为使用,后者包括种内和种间两方面,而前者限于种内,且强调其作用量和激素相当。

信息素按传递方式可分嗅觉、口感和接触等;按功能有性行为、聚集、报警、追迹和产卵等,这些总称为行为引发(releaser)信息素,与之相当的是生理引导(primer)信息素,如维持蜂群社会秩序的蜂王信息素。蚂蚁死后会被运出巢外,但如将死蚁用溶剂洗涤,再投入巢中,就不会被运出,而是作为食物;将洗液滴在滤纸上投入巢中,会被当作蚁尸而运出,洗液中的主要成分是蚁尸分解生成的油酸,可称为殡仪信息素。

信息素的功能有兼具性,如蜂王信息素兼具性诱功能,许多报警信息素能召集同伴共同御敌,兼具聚集功能。

鳞翅目性信息素(以下简称XX)是信息素中研究得最深的一种。鳞翅目以外的XX和鳞翅目相比,活性要低得多,交配行为中较多地利用视听等其它感觉;其化学结构多种多样,种专一性和结构与活性相关性较差。1971年鲍维尔(W.S.Bowers)发现植物成分大根香叶烯对美洲大蠊有性兴奋作用,荷兰的培森(C.J.Persoons)在1979年从美洲大蠊粪便提取物鉴定了大蠊酮B的结构,其骨架和大根香叶烯相同,后来确定的大蠊酮A的骨架也相同。

大蠊酮B的活性约为A的30倍,两者单用均有活性,合用时活性可相加,但无增效作用。大蠊酮还能使同属的澳洲大蠊、日本大蠊以及同科不同属的东方蠊起性兴奋作用,只是反应阈值比美洲大蠊高102~104倍。日本的深海浩从德国小蠊体表提取物鉴定了XX为3,11-二甲基二十九烷酮-2及其29位上有醇和醛功能团的两种衍生物。改变碳链长度、甲基位置或功能团,可以有很多类似物有较高的活性,其中有的反应阈值不到原XX的10倍。

德国小蠊是群集性昆虫,不需要远距离作用XX,而是用接触XX来辨认性别。雄性家蝇表皮也有一种性别辨认XX,将这种提取物施于雌蝇,雄蝇就误认为同性而不予交配。

身长只有2.5mm的药材甲的雌性XX是吡喃酮衍生物,亲缘关系不很相近的家俱窃蠹的XX也是这种化合物。原来这两种甲虫不处在同一生境,不会发生乱交,近来药材甲已成为仓库和商店的害虫,今后二者能否和平共处,将是很有趣的课题。

聚集信息素(简称JX)的发现和研究大多是在鞘翅目,特别是小蠹科。许多树种受虫害后能分泌防御物,使害虫厌食或中毒,进攻性小蠹能利用JX集大群于一树,传播大量病菌,置该树于死地而停止分泌防御物,小蠹遂得以安居,繁衍后代。西尔维斯坦(R.M.Silverstein,1966)首先鉴定了美国加州五刺齿小蠹JX的3种成份,至今已有40余种昆虫JX得到鉴定。小蠹JX主要是类萜,多数是利用植物单萜转化而得。

单萜本是植物的防御物,对小蠹有毒,小蠹能靠共生微生物把它解毒而成为有用的JX。作为JX原料的单萜可以从呼吸和进食两条途径摄入。JX的释放,经粪便是一种方式,另外的分泌腺的发现还不多,对于需要快速释放的虫种,光靠粪便释放显然是不够的。

为了防止食源很快耗尽,还要用抗JX来避免过度聚集,已发现环己烯酮衍生物有抗聚集作用。一种虫的JX对另一种虫可以是聚集抑制剂,这有利于食源分享。松小蠹的JX是R-(-)-小蠹二烯醇,对五刺齿小蠹有抑制作用,而后者所用的S-异构体又对前者起抑制作用。

报警信息素(简称BX)的使用主要在等翅目、膜翅目和同翅目,以蚜虫、角蝉、蜂、蚁最普遍。有战斗力的虫种接受BX后会引起进攻行为,例如,蜜蜂工蜂向BX源汇集,叮咬时螫针会继续散发BX,有螫针刺入的入侵者更成为群攻目标,受激工蜂的上腭腺也产生BX,召集和激怒工蜂。无战斗力的虫种则采取疏散的办法免遭捕食。有些膜翅目昆虫在巢附近接受BX后会向入侵者进攻,而在离巢远时,因势力单薄只能疏散逃避。

鲍威尔(W.S.Bowers)1972年鉴定了6种蚜虫的BX主要成分均为易被空气氧化分解的E-β-法尼烯,接着和日本西野亲生(C.Nishino)合作,于1976年合成了法尼烯模拟物,报警活性较低,但稳定性高。布里格斯(G.G.Briggs)1986年合成的法尼烯氟代衍生物,活性比天然物高。

BX的种属专一性不高,一般在同科中可混用,如蚜虫的法尼烯。有些蚁类有属专一性,如蚁科大多虫种用低级酮,但猛蚁用甲基水杨酸甲酯和邻氨基苯乙酮等,表现出属专一性,还有从BX的化学结构纠正蚁种归属的例子。

社会性昆虫中不同社会等级的成员的分泌物有差异。

亲缘较远的一种猛蚁和一种农蚁用同一种甲基庚酮为BX,可能是属于拟态组合。

BX的结构与活性关系在各种信息素中是最不明显的。臭蚁的BX为2-庚酮,将羰基换到3位或4位,或链长增加一二个碳,都有相当高的活性,甚之换成骨架链相似的乙酸正丁酯,活性也不相上下。但在美国得州切叶蚁和佛州农蚁中也曾发现BX有手性专一性的例子。

有关追迹信息素(简称ZX)的报道较少,主要是在蚁科、白蚁和毛虫用于指引食源、返巢和迁移等行动。

ZX的产生部位有杜氏腺,毒腺及其它多种腺体。

化学结构有长链,大环,杂环等,大多采用多组分体系,种专一性差,许多同属异种可用同样的结构。结构-活性关系较严格,例如,阿根廷蚁用顺9-十六烯醛ZX,对反式异构体无反应。ZX的持效时间有很大差别,长的可达数天,短的只有几分钟。

ZX还可以通过分泌量的多少,表明食源质量和距离远近。菲茨杰拉德(T.D.Fitzgerald,1976,1979)和贝克(T.C.Baker,1981、1982)曾分别设计了几种测定追迹行为的设备。

苹绕实蝇在产卵时留下一种分子量约为1万的蛋白质,其它雌蝇的腿能感知这种蛋白质而不再重复产卵,称为产卵标记信息素。

这种信息素在地中海实蝇.大菜粉蝶和小菜粉蝶中也有。大菜粉蝶的幼虫散发一种气味,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雌蝶就不再来产卵,称为产卵阻止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除鳞翅目XX已有不少应用实例外,JX防治几种小蠹也已取得一定成绩。

另外,产卵标记信息素和BX也很有希望,有待于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 Karlson P,Luscher M.Nat ure,1959,183(4653):55~56

2 Mitchell E R.Management ofinsect pests with semiochemicals:concepts and practice.Plenum 1981汉译:信号化合物防治害虫,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283

3 Hummel H E,Miller T A.Technique in pheromone research.Springer 1984.464pp汉译:昆虫行为的生物测定方法.化学生态物质,1988,(1):49~64

4 Kerkut G A,Gilbert L I.Comprehensive insect physiology,bi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9 Behaviour Pergamon.1985,735pp 汉译:聚集信息素.化学生态物质,1990,(1)57~77;报警信息素.化学生态物质,1992,(1)19-28(2):49~64,79

5 Дeбeдeва КB:Ж Bcec.хим.Общ1984;29(1)54-63;1988;33(6):678~686,汉译:昆虫信息素及其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昆虫激素1985,(1):49~55;化学生态物质1991,(1):30~38

6 Prestwich G D.Blomquist G D.Pheromone biochemistry. Academic.1987,565

7 高桥正三.化学同人,京都,1987.180

8 杜家纬.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221

9 Justum A R.Gordon RFS.Wiley,1989.369

10 张宗炳,曹骥主编.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9~593

(江苏省激素研究所华湘翰副研究员撰)

上一篇:贝类神经内分泌学 下一篇:卡尔文循环
分享到: